第50回 紅色特工(1 / 2)

大火衝天而起,很快地形成了幾千度的高溫。

本來這些人離得也並不算遠,這下子覺得劇烈的高溫烘烤得自己的身上熱乎乎的,臉上也被烤得生疼。

眾人一下子驚呆了。

劉致遠是語無倫次:“這……這……算什麼玩藝兒,這也叫兵器。”

侯大山是搞重武器的,這下子激動得大叫道:“燒死小鬼子,燒死這些小鬼子。”

李鳳藻終於明白了,大聲地說:“這叫火焰噴射器,大家明白了嗎?是專門對付小鬼子的坦克車、碉堡和暗火力點的。我們終於有了火焰噴射器了。”

大火燒起來了,滅掉卻不是這麼容易的。等這些燃料燒光了,火才慢慢地滅了。大家到了雞籠子,兔籠子跟前一看,別說燒雞、燒兔沒法吃了,成了一片油膏灰燼,就連鋼筋都燒變了形,變細了,變黑了,和原來的形狀大不一樣了。

韓行對大家說:“我們現在就要裝備一個噴火器連。等訓練好了,大家也不要爭,也不要搶,一個團給派上一個班,到了特殊情況才能使用這些噴火器,要不,太殘忍了。”

劉致遠又提歪歪意見了:“一個班哪夠啊,一個團最真碼得配備上一個排,一個連也行啊。”

張維翰又批評他說:“你就是吃著碗裏的,看著鍋裏的。看見了好吃的,沒夠——”

韓行和張維翰商量著,要是沒有參謀部,確實工作起來不方便,於是在10支隊裏又設立了參謀部,參謀長暫由韓行擔任。

參謀部裏主要是設作戰處,情報處和後勤管理處。作戰處還是由在南征軍的作戰處長張作幹擔任處長,負責作戰計劃與軍事人事的組織管理。後勤處由王乾坤擔任處長,負責整個軍需後勤管理工作。情報處呢,就由撤到10支隊的原範築先的情報底子為骨幹,重組情報部門。

情報處的領軍人物是誰呢?他就是原情報隊隊長潘小安。

這時候的潘小安,再也不是過去在江湖上混的小“戲子”了,他已幾次到延安受訓,成了上對延安負責,再對10支隊的張維翰和韓行負責的特工領導人了。

這時候,不得不簡單地說一下,延安方麵的情報特工機構。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率紅一方麵軍長征到達陝北。11月5日,西北政治保衛局就以原中央蘇區和紅一方麵軍中的政治保衛局幹部為基礎,在瓦窯堡正式成立,負責西北蘇區和紅軍中的肅反、保衛工作。

保衛局首任局長為王首道,1936年2月後由周興接任。1936年6月,保衛局隨中央遷至保安(今誌丹縣),1937年1月遷到延安棉土溝。1937年9月,西北政治保衛局更名為陝甘寧邊區政府保安處,負責陝甘寧邊區的鋤奸、肅特保衛工作。

在陝甘寧邊區,治安、情報、反間諜工作則由邊區保安處負責。邊區保安處設有保衛部、地方部、檢察部等機構,下轄各縣保安科。

1938年5月,中共中央決定從陝甘寧邊區保衛處、檢查處等部門抽調部分幹部戰士,組建延安市公安局管轄的延安市警察隊,加強了延安城的衛戍力量。

除專門的保衛機關外,邊區還成立人民自願協助政府進行鋤奸保衛工作的群眾團體“鋤奸委員會”,同時作為鄉政權對群眾鋤奸工作的領導機構。除了公開的保衛組織之外,保衛係統還在各鄉村、街道、工廠、學校、合作社、機關、團體、部隊,設立秘密的“工作網”,作為保衛機關的“耳目”,這就使得敵特的滲透困難重重。

延安的情報、保衛界有一個偵察奇才,被毛澤東稱為“延安的福爾摩斯”,他就是邊區保安處偵察科科長陳泊(原名盧茂煥,又名布魯)。

陳泊工作思路開闊,他大膽提出,搞情報工作要“化敵為我,化我為敵”。中央社會部接受了他的建議,製定了“化敵為我服務”的方針,決定大膽使用國民黨特務反正分子和可用的嫌疑分子,強調重視建立內線、強調重視上層,大膽在敵特機關內部建立特情力量。

潘小安在延安受訓時,就悄悄地問過周興,韓行究竟是不是延安派出去的紅色特工。

周興是這樣回答潘小安的:“不是。但是韓行這個人挺有意思的,我們早就注意到他了。他是個有軍統外衣的可以依賴的朋友。”

潘小安聽了周興的回答後,有兩種想法。一種想法是韓行就是延安方麵派出去的特工,隻是出於保密,周興不能說。二是連周興都說了,韓行是可以依賴的朋友,那麼就更加對韓行信認無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