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回 大運輸(三)(1 / 2)

樓淩武昌黃鶴之巔,控龜蛇二山對峙,攬江漢奔流之概,三國吳黃武二年始建,清光緒十年大火燒成廢墟。千餘年來,屢毀屢建,“致樓之廢,更莫能記。”這是史書記載的黃鶴樓。

韓行曾憑爛佇立,置身於浮雲古意之中,恍若古人觥籌詩箋之氣與今日人類文明之息一並湧人心肺,癡然不知是置身於曆史重返於今天。放眼回望,夕陽餘暉,如金粉紅脂,抹盡山河,一掃昔日古人吟詩賦詞後的聲聲歎息,天地間仿佛湧進千古風雲、浩浩江河滄桑,留與後人評說。

我慕名拾古而來,是否巳初識黃鶴樓,隻有緩緩東去的大江清楚。

航空編隊越過了武漢,然後向著西北,即湖北的隨縣、棗陽一帶飛行。好在這幾個地方,由於日軍的航空兵沒有夜航能力,所以也沒有碰到日軍的飛機。否則,又將進行一場黑夜中的激烈空戰。

韓行早在出征前就查過隨縣、棗陽的資料。

隨州位於湖北省北部,地處湖北省桐柏山脈南部,緊鄰河南省桐柏縣,為淮河發源地。它東承武漢,西接襄陽,北臨信陽,南達荊門,居“荊豫要衝”,扼“漢襄咽喉”,為”鄂北重鎮”。

棗陽縣在隨縣的西北部。它東靠武漢,西依襄陽,南臨江漢平原,北抵南陽。是東漢開國皇帝劉秀的家鄉。棗陽地形屬丘陵崗地,東北和南部分屬桐柏山、大洪山餘脈,丘陵起伏,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東北部玉皇頂為境內最高點。

中國曆來以長江劃分為南方和北方,南方多細膩和秀麗,北方就多粗獷和大氣了。

就在隨縣的一塊空地上,用木柴燃起了一圈的火堆,足有幾百米,從高空一下子就認出來了。

這是第五戰區的李宗仁,為了迎接南征軍的到來,特別點燃的空降識別記號。

這時候中日雙方的占據區域挺有意思的,日軍是占領了東部大部分城市和交通發達地區,而中國的軍隊呢,還是占據著一些邊遠地區和交通不發達地區。

特別是華中這一塊,日本占領著武漢、九江、南昌一線,看似挺進了中國腹地。從另一個角度看,又被上百萬的中國軍隊包圍著。南邊是中國軍隊的第九戰區和第三戰區頂著,西邊是李宗仁的第五戰區推著,特別是第五戰區從東西兩則壓迫平漢路南段兩側,叫岡村寧次這個老小子很不好受。

徐大對韓行說:“韓司令啊,到了隨縣西北五裏地的王家莊降落點了。請求降落?”

“那就降吧,不降也不行啊!”

直升機編隊開始在空中盤旋,然後慢慢地一架接一架地降低高度,往下降落。

韓行的腦子在慢慢地回憶著李宗仁的資料。

李宗仁,1891年8月13日生,字德鄰。廣西桂林臨桂區人。中國國民革命軍陸軍一級上將,中國國民黨內\"桂係\"首領,曾任中華民國首任副總統、代總統。

1936年4月,李宗仁發表了《我的主張——焦土抗戰》一文,從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四個方麵闡述中日全麵戰爭一旦爆發,最後的勝利者必是中國,號召全國軍民寧為玉碎,不為瓦全,化全國為焦土,用大刀闊斧來答複侵略者。

1937年 7月,抗日戰爭爆發。李宗仁任第五戰區司令長官。1938年1月至6月,李宗仁指揮國民革命軍抗擊日軍,在台兒莊會戰中李宗仁親臨前線督戰指揮,獲得國軍抗戰中的首次大勝。

徐州大突圍中,李宗仁成功指揮60萬大軍突圍,國軍未出現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撤退時的混亂景象。

這會兒,李宗仁又要親自指揮隨棗會戰,到底結果怎樣。韓行和全中國人民一道,都在拭目以待。

12架直-8直升機強烈的底燈照得空降地上是亮如白晝,一大隊軍人早就等待在空降地的周圍了。

頭一架直升機慢慢地落下了,巨大的風力吹得地上是一片狼藉,樹葉子,地上零碎的垃圾,燃燒後的灰燼,沒有被燃燒的樹枝,統統被卷上了天空。

螺旋槳慢慢地停止轉動了,周圍的被拋起的雜物才算安穩了一陣子。但是,緊接著第二架直升機又開始降落了,又是引起了一陣子雜物的混亂飄舞。

低空中,是兩架J-20戰機在低空盤旋、護航,它轉了一圈又一圈,在穩穩地飛翔著。

韓行慢慢地走下了直升機,後麵緊跟著張小三、吳小明、李大中,一個個是全副武裝,步履矯健,精神飽滿,威風凜凜。

李宗仁帶著一大隊官員飛快地迎上來,見到麵前都是一溜的年青人,不由得認不清了哪位是指揮官了,喊道:“哪位是韓司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