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回 創建茌南根據地(五)(1 / 2)

基幹民兵是一邊訓練,一邊搞工程。

與此同時,縣委還對大白村以南,茌、阿邊區的各個村莊進行了統戰工作。原來趙牛河七村的一些群眾,曾一度被某些反共的壞人利用,參加過紅槍會,還打死過我們的人。

三區的抗日區長多次去做工作,講明既往不咎,抗日救國不分先後的道理,深得群眾的擁護,各村的年青人都由紅槍會變為民兵,加入到聯防。

在各村成立民兵自衛隊組織的基礎上,縣委就請趙河鄉鄉長白連先生和東阿遲橋的新豐鄉鄉長遲開建出麵組織茌、阿民兵自衛聯防大隊,實際負責任的是共產黨員大隊長劉允龍、指導員遲會吾和白瑞璽。

茌、阿聯防大隊的建立,標誌著以大白、遲橋為中心的茌南抗日根據地的鞏固,在這一片,每個村莊的莊稼漢在共產黨的領導下拿起武器,形成了一股強大的抗日武裝力量。

這時候,大白村的工程也建得差不多了。那就是村子有村牆,可以上人對外射擊,村子的四角有炮樓,可以控製住村牆,村子有寨門,隻能從寨門通過,寨門外有水溝,水溝裏放滿了水。

村內也進行了改造,使村內家家戶戶都通氣,有暗門,胡同雖獨留一頭,但也安裝了小門。主要街道四通八達,從東門到西門暢行無阻,但是家家戶戶都有槍眼。街中心有製高點,從製高點上可以控製住街的四周。

村與村之間的大路挖成了三尺多深的路溝,群眾稱之為救命溝,在敵人掃蕩的時候,群眾便於轉移,也有利於我們打擊敵人。大白村出了村牆就是交通溝,可以串通周圍的各個村莊。

大白村的改造紛紛為各村所仿效。

大白村裏定有公約,在情況緊張時期,大白村的媳婦不準走娘家,閨女也不準去婆婆家,更不準生人隨便進村。這些公約都是由民兵嚴格監督執行,壞人進了大白村,真是寸步難行。

平時民兵主要參加生產,村裏還組織了農會、互助組民兵是這些工作中的骨幹力量,晚上他們還要站崗放哨,有時還要在路上拴上鐵索,不遠就是一道,這叫“絆馬索”,專門防止壞人黑夜摸進村子。

大白村的民兵武器除了上級發給的槍支認外,還有大刀、長矛、土槍。土槍的炸藥是自己配製的,村裏規定,每五家為一單位,軋一定數量的炸藥。群眾用柳木炭、火硝、硫磺等,再摻上碎鐵鍋,配製好交給民兵自衛隊。

民兵把這些炸藥裝在小瓷罐裏,晚上裝上雷管埋在各個路口當地雷。如果晚上敵人沒有來送死,第二天一早還要把這些地雷扒出來曬曬,以免炸藥受潮。

民兵還把這些土炸藥裝進群眾斂來湊來的酒瓶、玻璃瓶裏,就成了土製手榴彈,這種土製手榴彈造得不少,足以叫小鬼子喝一壺的。

其實,八路軍的炸藥廠就在大白村附近,但是大白莊的民兵從來沒有麻煩過他們。當然,自衛隊的隊員們也免不了嘟囔幾句:“我們還造什麼炸藥啊,從八路軍的炸藥廠裏掃一點兒沫沫,也夠我們用的。”“我們的質量也不行啊,八路軍造的炸藥多好啊!”

隊長白瑞峰就做工作說:“八路軍的炸藥有八路軍的用處,他們是打大鬼子的,我們的炸藥呢,有我們炸藥的用處,是打小鬼子和小漢奸的,這就叫各有各的用處。”

縣長吳亞屋帶頭創新,在大白、遲橋一帶,親自帶領民兵試製土炸藥,還有土坦克,土坦克就是用獨輪車做成的坦克。

用獨輪車做的土坦克,不光是隻蒙棉被,在前邊也搭有沙包的。獨輪車底盤低,正常推車都得貓著腰,所以再刻意彎著腰推,在車上邊搭個向後的頭盔型的沙包掩體,足能擋住正麵打過來的子彈。

而在獨輪車上蒙濕棉被,主要並不是為了防子彈,用來防子彈的是在車上邊搭上的沙包,蒙濕棉被的目的是防止車被打著火了,因為獨輪車是木頭做的。

推車的戰士可以高速奔跑,鬼子擲彈筒、手榴彈一般來不及瞄準,而推車戰士一般都蒙上濕棉被,隻要不直接被炸中爆炸彈片傷不到,子彈又拿這種土坦克毫無辦法,所以在進攻鬼子炮樓時,土坦克近乎是讓鬼子無解的裝備。

抗戰時土八路的土坦克,一般衝上去都是扔手榴彈,扔完了手榴彈再倒拉著車跑回來,正規八路也用這種武器,上邊裝得太多就換成了炸藥,而且一次能推上百公斤炸藥,直接能炸塌了一大片城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