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永堂是一個精明能幹的小夥子,出身貧寒,十幾歲就參加了革命。1941年乘著劉仙洲召兵的機會,黨派他打入了莘縣敵人的內部。
臨行前,潘小安告訴他說:“要多拉關係,廣交朋友,站穩腳跟,發展黨員,建立黨的組織。要用巧妙的辦法,宣傳黨的抗日救國政策,搞統一戰線,分化瓦解敵人,爭取同情者。不惜一切代價,就是買個隊長當,也要掌握軍權,從內線配合外線作戰,待機拔掉敵人的據點。”
範永堂牢記黨的指示,進城後即大力開展工作,新兵訓練結束後,他和同為內線的範勤堂被分配到偽一中隊當了一等兵和上等兵。在此,範永堂巧遇了小學同學趙縉紳,相殿生,三人談得十分投機。通過趙相二人介紹,範永堂結識了新民會一個姓相的隊長。
範勤堂呢,和一中隊的一個班長建立了密切的關係。
範永堂還設法和劉仙洲的侄子劉西洋交上了朋友,拜了把兄弟。有了這層關係,一中隊隊長付萬長對他另眼看待。付萬長通過許多事情,看到這個小夥子精明強幹,把他提拔為一中隊的隨從副官,可以在縣城內外自由出入。
範永堂利用一中隊隨從副官和劉西洋拜把兄弟的關係,千方百計接近劉仙洲,多次出入劉仙洲家,為其送東西,辦事情,博得了劉仙洲的好感。
一次,劉仙洲帶老婆到泰安、濟南,點名要範永堂跟隨前往。範永堂施展聰明伶俐,辦事周到的特長,一路上將其安排照顧得妥妥帖帖,進一步得到了劉仙洲的信任,把範永堂當作心腹看待。
在站穩腳跟的同時,範永堂不定期地和潘小安及時地進行了溝通、彙報。在一個縣城外的村莊小茶館裏,身穿便裝的範永堂和化裝成一個農村教書先生模樣的潘小安一邊品著茶,一邊談著工作。
範永堂說:“據我了解,劉仙洲的漢奸部隊,小隊長以上的偽軍,絕大部分是跟隨劉仙洲從泰安、寧陽來的嫡係骨幹,當地人任職的不足二成。基層士兵,六成以上是莘縣人。
他們大致可以分成三種情況。一是賣身投靠日寇,堅決反共反人民的鐵杆漢奸,這種人是少數。第二種是國民黨潰逃時遺留的兵痞和一些社會渣滓,這類人中確有一些是頑固的反動分子。三是為生活所迫或被敵人抓來當兵的,這些人占基層官兵的絕大多數。他們一般比較純樸,是比較容易爭取的。”
說完,範永堂拿出了一份名單,交給了潘小安。這是範永堂為首的地下黨,把所有的偽軍人員,按照左中右三派造出的一個花名冊。
潘小安點了點頭說:“你準備下一步怎樣開展工作?”
範永堂說:“我們準備團結基層官兵,特別是那些窮苦的人,被敵人抓來的人,而分化瓦解劉仙洲的一些嫡係軍官。我們準備采用單線聯係的方式搞串聯,發展黨的組織。”
潘小安又補充說:“根據地委和情報部門,在偽軍中發展黨員四要四不要的原則,希望你們好好掌握。那就是,要出身貧苦的農民或知識分子,要受欺騙而投敵的國民黨軍官,要民族意識強的偽士兵或軍官,要被敵人抓去的黨員沒有破壞黨現在又要求入黨的人。
四不要就是,兵痞地痞不要,叛徒不要,敵人特務憲兵不要,有政治背景不要。”
範永堂點了點頭說:“記下了。”
範永堂回去後,仔細地考慮了一番,從偽軍內部最成熟的關係中,挑選了趙縉紳、相殿生、盛景山、任守中、王德超、任中舉等人入黨,建立了中共地下黨支部。範永堂為支部書記,趙縉紳、相殿生為支部委員,形成了一個戰鬥在敵人心髒的堅強堡壘。
在同敵人進行鬥爭的過程中,範永堂所領導的內線人員,多次把敵人活動情報傳遞出去,使我首腦機關及時掌握了敵人的活動情況,粉碎了敵人的掃蕩和蠶食。還利用種種關係,解救我被捕的抗日人員,打擊和消滅叛徒。
1942年,他們曾一度開展了以割斷敵人電話線為主的對敵鬥爭。外出執行任務時,把馬廠、張屯、十八裏鋪、趙莊、安頭據點的電話線全部割斷。這次行動,引起敵人的注意,敵人明查暗訪,加緊偵破,特別把重點放在一中隊,把參與此次行動的孫小剛抓了起來,捆綁吊打,灌煤油,極端殘忍地進行刑訊逼供。
小孫十分堅強,任敵人怎樣折磨,始終堅強不屈,最後被敵人活活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