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60年代以來,以美國的“128”號高速公路和“矽穀”、意大利北部的“第三意大利”為典型,世界各地興起了一種獨具生命力的產業組織形態——產業集群,並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引發了經濟學、管理學、社會學等領域廣大學者的關注和研究。聯合國產業發展組織(UNIDO)和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甚至積極在全球各地極力提倡並推廣地方產業集群戰略。
目前,在世界許多國家和地區,產業集群戰略已經或正在成為新的產業發展政策。
產業集群包括一係列在某一特定領域內相互聯係、在地理位置上相對集中的企業和機構,“地方網絡”和“根植性”是其兩個關鍵性的特征。在產業集群中,企業一般都會同時構建起正式網絡(主要是商業網絡)和非正式網絡(主要是社會網絡),這兩種地方網絡相互纏繞、彼此增強和製約,在產業集群演進中發揮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廣大集群企業普遍采取了集群化成長模式,即一個企業的成長依賴於在同一區域、同一產業的其他企業的資源能力。同時,科研院校、中介組織、地方政府等地方性機構的存在和發展也為集群企業的成長提供了支撐條件。
從現有文獻來看,企業集群化成長的動力主要來源於三個方麵:第一,從經濟學角度看,地理集聚可以幫助企業降低包括交易費用、運輸成本在內的各種成本,同時還可以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第二,從社會學角度看,本地企業的空間集聚,容易縮短企業間的“心理距離”,有助於建立和增強信任關係,減少機會主義行為的發生,積累企業和企業家的社會資本,進而增強企業獲取各種成長資源的機會與能力。第三,從管理學角度看,地方網絡促進了集群企業間的學習,從而引發區域的知識擴散和技術創新,有助於產業集群及其企業創新成長能力的形成與提升。因此,如何建立、維護、開發和利用地方網絡及其資源,成為影響集群企業成長的關鍵因素。網絡視角下的產業集群問題研究正在成為國際主流的研究範式。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浙江、廣東等東南沿海省市以及北京、河北等地,產業集群也有了長足的發展,成為區域經濟增長的重要模式與主導力量。
我國產業集群的發展一方麵借鑒了國外產業集群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同時也形成了濃厚的本土化特色,中國實踐與經驗正越來越引起國外專家學者的關注。隨著我國產業集群的不斷發展壯大,國內產業集群領域的研究也不斷深化和拓展。產業集群演進、全球化下產業集群的轉型與升級、集群企業的持續成長等極具重大現實意義的議題,都是當前及未來一段時期內學者們研究的焦點所在。
地處產業集群發達的浙江省,給我們開展產業集群領域的相關研究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近5年來,我們每年都會組織人員深入全省各地的產業集群進行實地調研,加深和豐富我們對產業集群理論和實踐的理解。在理論與實踐的頻繁互動中,不斷激發了我們的研究熱情和信心,在產業集群領域,我們承擔了3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浙江省人民政府重大招標項目和浙江省科技廳重點項目各1項,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劃項目2項,積累了寶貴的一手資料,形成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為了總結研究成果,創造和擴大研究成果的社會價值,也為了更好地發現和深化後續研究議題,我們整理形成了產業集群演進與企業成長研究叢書,包括6部專著。
經過20多年的孕育與發展,我國的產業集群總體上已經走過了形成期,正在向更高、更新的階段邁進,但是,產業集群未來會如何演進,企業在這一演進過程中應該如何行動,現有研究對此尚未給出係統性回答。而且,現有研究大多基於產業層次的,研究結論對微觀企業的指導價值還不強。因此,將產業集群研究深入到企業層次正在成為一種迫切需要。我們的研究團隊以“產業演進、協同創新與民營企業持續成長”為主題,以產業演進和企業成長理論為依托,以浙江省三大產業400多家民營企業的實地調查資料為素材,運用現代管理統計方法,實證分析了產業演進與民營企業成長的互動關係,係統分析了民營企業技術、管理與製度協同創新的機製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