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7章 沒有劇本的電影(1 / 2)

王喆進組當天影片就開始了正式拍攝,前一天和穆子升見麵,從他手裏接過劇本,王喆還是吃了一驚。雖然早有耳聞,大導演都有怪癖,可連台詞都沒有的劇本,王喆還是第一次見到。劇本隻有大概的場景和情節,根本沒有演員的對話。

“這是劇本還是大綱?”

他不解地問。

穆子升看他一眼,做了個沒聽明白的表情。王喆這才想起,這位導演是說鳥語的,進組之前他倒是惡補了幾天,隻好拿腔拿調用半生不熟的粵語又重複一遍。

這次,穆子升聽明白了,他拍拍王喆的肩膀,硬著舌頭說國語:

“靚仔,我拍戲從來唔用劇本啦!”

接著又嘰裏呱啦說了一大堆,全是粵語,王喆隻好幹瞪眼看旁邊的助理,助理連忙翻譯:

“穆導說,他拍片從來不用劇本。”

王喆想,我就聽明白這一句。

助理繼續傳達穆子升的意思:

“穆導說他是編劇出身,每個劇本在成型之前都有變化的空間,每句台詞都有重塑的可能,因為有場景和對話寫出來是一種感覺,變成影像出來又是另一種感覺。而導演和演員的工作就是在拍攝當中找到那種最適合的感覺,讓這個故事更好看,每個演員都在特定的場景把自己當成劇中人,說自己最想說的話就是最佳效果。當然,明天到了片場還是會發台詞,但是演員要更注重自己身處其中的感受,隨時可以提出異議。”

王喆心裏暗暗佩服,也很有同感,為什麼春晚的小品拿出來百分之七八十都是精品?就因為劇本一改再改,充分迎合當時的環境和氣氛,甚至到了直播的時候演員還有臨時發揮,那種臨場感受隻有演員自己才能體會到。而眼前這個香港人,顯然深諳其中之道。

他突然有一種預感,這個電影,必然成績不俗。

真正進入拍攝王喆才知道,這個香港人,還相當較真。他會因為演員的一個眼神,一個走步,一個姿勢和人物性格不符,把拍了幾天的戲全部推翻重來。他會因為一個一個道具的時代感不對停拍三天,他自己一口港產國語卻要求片中的港台演員全部標準普通話。因為自己當時聽不出來,事後找人把當天的台詞用普通話都錄一遍,聽出了區別那個演員就倒了黴。

不拍片的時候他總是笑嗬嗬的,可一到攝像機前,就成了黑臉包公,張口就罵,有些女演員壓力大到睡不著。饒是這樣,這些人還是為能演到他的片子而倍感榮幸,誰讓人家是大導演呢。

相對來說,挨罵最少的倒是台詞最多的王喆。他知道,這得益於自己從小在劇團練功,吃苦打罵都是常事,相比現在來說,已經是天上人間了。他本就憋了一股勁兒,要借這部片子讓自己攀上一個新的高度,暗地裏也是下足了功夫,隻要沒有他的戲,他就拿著劇本,鑽到一個僻靜的地方,自己琢磨,有疑問的時候就用電話向侯大師請教,甚至趁著空擋飛回北京當麵向大師問計。

五個月的拍攝下來,穆子升對這個刻苦、認真的內地演員也不得不刮目相看。從剪輯過後的片花上看,他的表演也相當到位,拍現場的時候老覺得他的表演有點過,在鏡頭上一看,卻是完美而精準,對,就是精準,穆子升心裏暗暗叫好。就算當初是劉嘉明出演,也未必有這樣的效果,而片酬方麵,顯然內地演員要便宜得多,他在心裏暗暗慶幸。

十一月的北京,天氣轉寒,風開始變得很硬,吹到人臉上生疼。《大唐春秋》劇組卻是一片暖烘烘的氣氛,電影終於殺青,導演下令,全體演職人員會餐慶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