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文元中國戰略大師
新觀察
牛文元簡曆:國務院參事;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可持續發展戰略研究組組長、首席科學家;國家環境谘詢委員會委員;國務院應急管理專家委員會委員。主要研究領域是以環境和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的研究和應用。2010年獲第三屆“中國十佳綠色新聞人物”。2007年,授予“國際聖弗朗西斯環境大獎”。2006年,獲得中國綠色文明特別獎。2005年,被授予中國環保大使。1998年至今,每年發布《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報告》。2004年—2007年,作為執行總主編,選聘全國著名學者183位,編著了中國第一部百科全書式的《中國可持續發展總綱》。
眼下,許多人都在探討什麼叫人的城市化。但實際上,什麼是人的城市化?什麼是人的城市化的內涵和外延?什麼是人的城市化的製度安排和治理結構?大多語意不詳,甚至還沒有破題。
牛文元說,就中國60多年走過的城市化來講,得出了一個非常重要的結論,就是“人的城市化”。城市緊終的競爭力決定於人的競爭力,所以人的城市化不僅僅是要解決城市化中人的安排的問題,也要解決城市化進程中人的競爭力如何表達的問題。
牛文元認為,人的城市化應當按照次序分成四個板塊:
第一個板塊,人的流動或者叫人的解放。牛文元說,如果沒有這一步,就談不上城市化。這涉及到戶籍製度、土地製度,也包括了特大城市的逆城市化,如北京、上海上千萬人口,不僅是低層的農民工到城市來,也包括高層的城市人口和產業向低層、城市轉移的問題。沒有這些人的流動和人的解放,如何稱之為人的城市化?這一階段主要需要解決從人力資源向人力資本的轉化、從要素的板結到要素流動的轉化。
第二個板塊,有了人的流動和人的解放,必須解決人的就業。這涉及到人的培訓、人的提升、人的能力建設,以及在創新驅動下城市形成的新型經濟板塊當中人如何能夠找到自己的位置。如果沒有這一條,人流動了,也安不下身。
第三個板塊,人的融入或者是人的融合。牛文元說,進入城市有了工作難道就是城市的人了嗎?還不是。涉及到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組織方式、文化方式的融合,以及相應的社會民生、公共服務的均等化。沒有這一條,人即使有了就業,比如現在農民工在北京有的生活了七八年甚至十年了,但還沒有融入這個城市,沒有這個階段的完成就不能稱之為城市化。
第四個板塊,人的幸福。牛文元說,如果有人的流動、人的就業、人的融入,就要看人的幸福。亞裏士多德早就說過,人們來到城市就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如果沒有更好的生活,得不到更多的幸福,搞人的城市化幹什麼?
牛文元說,人的城市化涉及到公平正義、國民待遇、機會平等、安居樂業、綠色幸福等一係列問題,同時完成城鄉、城際和區域的一體化。沒有這些東西,我們不能稱之為人的城市化。
牛文元認為,從人的解放、人的流動、人的就業,能夠安定下來,到人的融入變成了真正的本土,享受國民待遇,最後進入到人的幸福,這樣才是人的城市化基本上完成了曆史使命。
(標題為編者所加)
本文編輯:王佳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