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小康社會的價值觀
公共管理
作者:李曉平
摘要:有什麼樣的價值觀,就有什麼樣的奮鬥目標,或者說一定的奮鬥目標也是一定價值觀的體現。我們要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就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價值觀。筆者從四個方麵對我們應樹立的、適應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價值觀加以探究。
關鍵詞:全麵小康 價值觀 相適應
進人本世紀以來,黨中央多次明確提出,我們要在本世紀頭20年,集中力量,全麵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全麵建設小康社會奮鬥目標的確立,明確了新世紀頭20年的奮鬥方向,極大地激發和鼓舞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鬥誌。但是,我們必須認識到,要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我們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價值觀。
首先,確立“協調發展”的自然價值觀,是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自然價值觀是人們關於自然界與滿足人的需要的效用關係的根本觀點和看法。這裏的自然界指人類生存的自然環境,如空氣、陽光、資源、生態等。
毫無疑問,自然界對於人的生存與發展具有重要的價值。如何正確看待和處理自然環境同人的生存和發展的關係問題:是掠奪式的索取,還是利用與保護的統一,便構成自然價值觀的中心問題。因此,我們要實現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奮鬥目標,就必須確立“協調發展”的自然價值觀,以可持續發展為核心理念,從中國的國情出發,麵向世界,麵向未來,在實踐中探索一條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相互協調發展的新路;必須重新審視我們自身的社會經濟行為,把工業文明觀轉變為以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為特征的生態文明社會,建立全新的自然價值觀體係。
其次,樹立“共同富裕”的經濟價值觀,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經濟價值觀是人們對於如何通過改造自然界的實踐活動創造出物質產品以滿足其物質需要的根本觀點和看法。如何看待經濟因素在社會發展進程中的作用,如何構建社會經濟發展模式,成為經濟價值觀的中心問題。
社會主義生產的目的是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物質文化生活的需要,實現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這既是社會主義本質的根本體現,也是社會主義經濟活動所追求的根本價值目標。因此,一方麵我們必須肯定,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人們進行經濟活動的普遍追求,是效益的最大化,但是,在不同的社會製度下,追求效益最大化所達到的終極目的卻完全不同。另一方麵,我們必須正確理解“共同富裕”這個經濟價值目標,不能把“共同富裕”機械地理解為同時富裕、同步富裕或同等富裕,看到一些貧富差距便驚呼“兩極分化”,試圖采取各種手段製約那些先富起來的地區和人,把先富起來的人拉回到貧窮的狀態。隻有允許“先富”的存在,才能幫助人們克服長期存在的“平均主義”的分配原則,用示範作用帶動左鄰右舍,真正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達到共同富裕的價值目標,實現全麵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