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基於接受美學理論談電視作品引導受眾進入高層思維的作用(1 / 3)

基於接受美學理論談電視作品引導受眾進入高層思維的作用

公共管理

作者:呂晉西西

摘要:接受美學是二十世紀後期,德國康斯坦茨學派創建的一種新的文學理論。他的核心是從受眾出發,從接受出發。本文基於接受美學理論,分別從文本與作品轉換、審美期待、期待視野等三個方麵分析了電視作品《爸爸去哪兒》的熱播原因。認為作品不僅要適應受眾需要,也要有引導受眾進入更高層思維的作用。

關鍵詞:接受美學 期待視野 審美期待

美國當代文藝學家艾布拉姆斯的《鏡與燈—浪漫主義文論及批評傳統》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文學四要素理論,即認為文學作為一種活動,是由作家、作品、世界、讀者四要素組成。在傳統的文學研究中,對美學問題的探討都是依據作者和作品的關係,而不考慮作品與外界自然、與讀者的關係。但是正如姚斯所說:“一步文學作品的曆史生命如果沒有接受者的積極參與是不可思議的”。因此,以姚斯為代表的康士坦茨學派於二十世紀後期,創建了一種新的文學理論,即接受美學。確立了以讀者為中心,以讀者對文學作品的解讀為主要內容的文學研究範式。據此,任何一部文藝作品隻有在讀者的審美過程中,才能達到其完整的意義。

電視作品中的受眾,與接受美學中的“讀者”非常相似。電視作品作為大眾文化的典型內容產品,如果沒有受眾的參與,就不會有任何價值。因此,基於接受美學理論,可以對電視作品的熱播原因做出很好的解釋。《爸爸去哪兒》是湖南衛視一三年推出的一檔親子互動真人秀節目。節目一經推出遍廣受好評,並獲得了超高收視率。節目向觀眾傳遞的正能量,讓更多的人更加重視親子之間的交流與互動。真人秀節目是電視作品的主要形式之一,且越來越占有重要地位,其所承載的文化傳播功能也日益凸顯。因此,基於接受美學理論分析《爸爸去哪兒》真人秀節目的熱播原因,對思考原因背後的現實問題有重要意義。本文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麵對熱播原因進行了初步探析。

一、傳播力度:有效使文本進入受眾視界

在接受美學理論中,文學文本和文學作品是兩個截然不同的概念。文本是指“作家創造的同讀者發生關係之前的作品本身的自在狀態”,作家首先創造出的是文本,其中單純包含了文字所要表達的信息,承載著各種各樣的符號要素,在沒有被讀者接受之前,隻是以自在狀態的獨立存在。而作品是指“與讀者構成對象性關係的東西”,它的意義不僅包括作家創造的文本,還包括與讀者互動之後的審美經驗。讀者通過鑒賞之後的閱讀,會將主體的感情、經曆和藝術取向融入到文本中,文本就突破了本身自在的孤立狀態。因此,文本隻有進入讀者領域,成為欣賞的對象,由讀者填補留下的空白,才會產生意義。電視作品在沒有進入觀眾領域之前,隻是恒定不變,相對封閉的自在產物,隻有在觀眾的參與中被感知、規定和創造,才能獲得真正的生命力。

傳播是文本進入審美主體視界的主要途徑,使文本轉換成作品的重要前提。電視作品要進入觀眾視野,離不開大力傳播。用接受美學來探討電視作品的傳播,就是研究該劇是通過什麼方式更為有效地到達觀眾的視界中。因此,傳播是接受美學研究中的重要一環,或者說是直接影響接受的重要一環。

《爸爸去哪兒》在播出之前,各種製作精良的宣傳片、視頻片花和電視新聞就已經流傳開來,為正式播出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為了製造更多的可看點,邀請眾多明星加入,明星效應的宣傳,保證了一定的觀眾收視群體。開播之後的傳播途徑主要是依靠社交網絡。網絡群體龐大,並且不同於人際傳播的一對多模式,是一種多對多的網狀傳播模式,這樣就使電視節目進入到更多觀眾的視野,使原本不是父母的觀眾,也去關注一檔“親子”話題的節目,擴大了節目的受眾群體範圍。同時,社交網絡的助推器功能,也使小部分觀眾的熱點變成大眾的娛樂狂歡,使節目的影響力不斷放大。通過各種渠道的大力傳播,使更多的觀眾了解並喜愛這個節目,是主要的熱播原因之一。

二、貼近觀眾:電視作品需符合受眾的審美期待

1.審美期待的心理基礎期待視野

要了解一部作品如何被大眾接受並喜愛,就需要分析受眾的審美期待。接受美學理論的主要創立者,姚斯指出:“一部文學作品在其出現的曆史時刻,對他的第一讀者的期待視野是滿足、超越、失望或反駁,這種方法明顯的提供了一個決定其審美價值的尺度。”其中,姚斯所說的期待視野主要是“讀者在閱讀理解之前對作品顯現方式的定向性期待,這種期待有一個相對確定的界域,此界域定了理解之可能的限度”。基於期待視野,審美期待是指審美主體依照審美原則對審美客體的形式及效果的期待和希望,來滿足自身的審美心理的過程。將電視作品置於接受美學視閾之中,觀眾作為接受主體,會基於個人經驗和審美趣味等,對電視作品客體進行預先估計與期盼。這種預先估計就會直接影響觀眾是否接受作品。因此,電視作品的創作必須考慮觀眾的接受,創作者的情感衝動必須以符合觀眾的審美期待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