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漸漸深了,長安城的落葉更頻繁了些。
花郎等人自從破了上次那件僵屍命案之後,已經有大半個月不曾遇到有意思的案子了,不過雖是如此,他們倒也不覺得悶,畢竟如今他們在長安,有很多事情要做。
首先是長安城孩童的教育問題,這個經過半年時間教育,也是驗收成果的時候了,李景安和花郎等人將長安城的那些先生都請到了府衙之中,準備出些考題讓這些孩童來做,以此驗證他們這些日子的成果。
因為是孩童,所以對於他們的考核並不是很難,更多的則是禮義廉恥孝,而對李景安和花郎等人來說,考核孩童的這幾個方麵,是重中之重,因為一個人如果連禮義廉恥孝都不知道的話,那又談何做人,談何做事?
對於花郎和李景安他們來說,他們更希望這些孩子知道為人最基本的準則,而不是如何升官發財。
這件事情花郎和李景安倒不必很在意,畢竟這一切都有先生看著,而這個時代的先生真真是想著教書育人的,因此一些所謂的潛規則是沒有的。
除了長安城孩童的教育問題外,花郎和溫夢他們不得不繼續想辦法掙錢,而且必須是掙更多的錢,他們現在辦的事情越來越多,需要的錢自然也就越來越多了,而花郎他們辦的事情,都是利民的事情,其中最重要的一個便是開設賑濟錢莊,所謂的賑濟錢莊,與後世的基金會差不多,不過卻又有所不同,花郎他們開辦的賑濟錢莊平常接受別人的捐款,不管是捐獻銀子亦或者米糧衣服,都是可以的。
而當賑濟錢莊收到這些東西之後,賑濟錢莊的人將這些東西分發到需要的人手中,比如說那些無家可歸的人,家裏吃不飽穿不暖的人。
這些事情本來應該由朝廷來做,可大宋太大了,朝廷不可能把每件事情都想明白,花郎在長安城看到了這些無家可歸的孩子,亦或者家庭困難的人,他便想著出手幫忙。
所以,慢慢的,更多的人知道花郎並不是因為他斷案如神,而是因為他有一顆菩薩心腸,更多的人不再叫他神斷,而是叫他大善人。
其實相比較大善人和神斷,花郎更喜歡的是神斷,因為相比較大善人而言,他做的遠遠不夠,而且這賑濟錢莊,他也不可能一直做下去。
他是花郎,是當今皇上派到外麵斷解疑案的,換言之,他不可能永遠呆在一個地方的。
既然如此,這長安城的事情,在他離開之後,就必須有人繼承下來,而因為明白這點,所以這一段時間裏,花郎一直都在物色可堪大用的人。
秋景也是怡人的,這天忙完事情之後,他們大家聚在一起聊天吃火鍋,而就在這天下午,天空之中突然響起幾聲驚雷來,接著便下起瓢潑大雨來,大雨來勢迅猛,一時間讓人無法相信,李景安望著外麵風雨,臉色微微有變,道:“長安城又到了雨季。”
花郎與李景安的心情差不多,長安城到了雨季之後,大雨可能要連續下上好幾天,而在大雨過後,不知要有多少人無家可歸了,花郎心頭微沉,想著自己的那個賑濟錢莊,在這幾天必須命人到城中各處巡邏一番,看看是不是有需要幫忙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