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中國的富裕人士,有這樣的特點,首先是集中度非常高,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麵,一是財富的集中度高,銀行前2%的零售客戶的金融資產為個人金融業務創造了50%以上的利潤。二是區域集中度高,中國70%以上的富裕客戶集中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杭州等五大城市。第二是從中國高收入階層的學曆水平較高,大學本科的居多數,占有42.95%,第三,從年齡看,群體比列最高的是30—40歲資料來自《中國都市高收入群體理財綜合指數》和《2004年年終期金葵花理財指數報告》綜合,是伴隨著中國的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一起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中國的富豪中繼承父輩家產的不多,基本屬於自身創業型的。
分析私人銀行的特點和中國富裕階層的狀況,筆者認為,中國開展私人銀行業務是有物質基礎和市場需求的,而且發展這部分客戶,為他們量身定做高端服務,不僅是為了拓展個人金融經營企業的利潤空間,從更大意義上講,是為了中國金融行業多元化地健康發展。個人金融從金融和經濟發展的全局上看是從微觀經濟的主體-每個消費者每一次購買金融產品和接受金融服務方麵來維護金融安全和體驗經濟發展,富裕群體是中國經濟發展的先驅,也是經濟發展的最先獲利者,他們對中國經濟發展功不可沒,同時,他們的示範作用也將大大地刺激和帶動其他階層的消費者,因此,對他們進行高端的金融服務,通過私人銀行業務讓他們的財富得到最好的管理,把他們的財產留在國內恰當地運用,符合經濟發展和金融發展的需要。
中國有特定的文化價值觀,這深刻地影響著富裕階層的行為,首先,中國的富人雖然有強烈的財富管理意識,但是他們沒有父輩的經驗可以借鑒,而對於現代的金融理財知識包括財富理念比較笨拙,財富管理仍是一種全新的概念。盡管幾年來隨著中國經濟迅猛增長,很多投資者已開始投資房地產和股市,但更深層次的理財觀念,例如避稅和風險對衝等,對很多人來說仍是深不可測。因此實際上他們普遍缺乏資產經營管理的能力,但是含蓄、謙虛、不露富的傳統思想又讓他們不希望張揚、願意低調地處理財富。在西方,全權委托理財是盈利最大、成本最低的服務項目,因此往往被作為推銷的重點和客戶服務的目標。由於國外許多銀行多年從事私人銀行業務,並多數具有較高的信用評級,這都會給客戶帶來更多的信心和保障。但在中國,金融機構的專業理財水平和信譽還沒有達到令客戶全權委托的程度;國內銀行就算是有能力,也未必能取得富豪們的信任。中國的富豪對他人代己理財持謹慎態度。即便是在香港這樣的成熟金融市場,許多香港豪門家族通常會同時與三至四家私人銀行(一般是一家瑞士銀行、一家美國銀行和一兩家歐洲銀行)保持業務往來。美林的一份報告顯示,與美國、歐洲的富豪們正相反,中國的富豪們在對待理財問題上更相信自己,而非專業的理財師,中國的富人們都知道怎樣才能讓自己的資產迅速增值,他們並不需要依靠銀行提供的工具。人們更需要的是一種“富人的感覺”,而並非資產管理工具和代客理財服務。我國私人股票市場投資的特點是投機性的高頻率操作和親自做投資決策,這就需要經營企業在產品和服務上多做思考。第二,源於中國推行市場經濟時間不長,市場經濟發展程度不高,各種金融黑幕(尤其是證券市場)屢屢見諸各類媒體,金融機構道德風險遠是發達國家無法相比擬,市場本身的脆弱和傳統的懷疑心理加劇了對風險的恐慌意識,因此總體上看中國的富人對於風險承受能力普遍不高。在西方,全權委托的風險是由客戶承擔的,法律規定被委托機構不能以任何何形式作保本、保最低回報等承諾。而在中國,這往往相當不容易被客戶所接受。而要做出承諾,就等於限製了承受風險的可能。第三,中國富人對於子女期許很高。傳宗接代的中國文化傳統使中國富豪不僅在財產上盡量替子女留有餘地,而且非常重視子女教育,總是願意在保險品種選擇、子女留學、教育基金等方麵考慮財富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