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湘西山區企業經營的特點
4.1.1經營環境特點
湘西山區企業的經營環境特點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麵:地理條件優越,生存基礎薄弱;民情風俗迷人,人文基礎薄弱;自然資源豐富,實現效益困難;千山萬壑阻隔,市場細分困難。
(1)地理條件優越,生存基礎薄弱
新中國成立後,湘西自治州是全國較早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地方之一,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在這裏得到了較好落實。湘西自治州充分享有民族區域自治權,頒布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民族區域自治條例》,依法管理區域內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等事務。各民族完全平等,互相尊重,互相信任,和睦相處。新中國成立50年來,各級人民政權不斷鞏固和加強,不斷完善了各級人民代表大會製度和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製,企業建立健全了職工代表大會製度,農村建立和完善了村民委員會自治製度,以憲法為基礎的社會主義法製不斷健全和完善。
50年來,國家集中了巨大的財力支持湘西自治州的經濟建設。湘西自治州固定資產投資1952年僅67萬元,1998年達到1247億元;1952—1998年,湘西自治州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8512億元。大量的投入,贏得了經濟的較快發展,1998年湘西自治州國內生產總值5883億元,比1978年增長2.75倍,與新中國成立初期相比,更是有天壤之別。50年來,湘西自治州把加快工業經濟的發展作為振興民族經濟的突破口來抓,對國有工業累計投資20億元,使工業生產保持了較高的發展速度。1998年,湘西自治州國有工業247家,初步形成了以卷煙、食品、冶金、化工、建材、紡織、機械、電子、醫藥、電力等為主的門類較為齊全的地方工業體係,並湧現出了一大批名牌產品,如湘泉集團的“酒鬼酒”係列產品、龍山卷煙廠的“老大哥”卷煙、花垣三立集團的鋅業、東方錳業集團的電解錳、喜陽集團的鬆花皮蛋、古丈的毛尖茶、吉首的乾州板鴨、河溪香醋、萬寶山牌奶粉等。1998年湘西自治州工業總產值549億元,其中工業增加值175億元。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的逐步建立,積極推進國有企業的改革改製和工業經濟結構的調整。在湘西自治州197戶國有工業企業中,已有160戶進行了各種不同形式的改革和改製,轉換了企業經營機製,有利於盤活存量資產,增強企業的市場競爭能力。率先實施股份製改造的湘泉集團,1997年發行“湘酒鬼”A股成功,成為湘西自治州第一家上市公司。之後,又先後組建了東方錳業集團、三立鋅業集團、喜陽食品集團和聞得福油脂集團。這五大集團的組建,標誌著湘西自治州工業經濟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
湘西自治州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州,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85%,由於曆史的原因和自然因素的製約等,農村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農業基礎十分薄弱。新中國成立50年來,州委、州政府始終把農業、農村和農民擺在重要議事日程,加強了對農業和農村工作的領導,加大扶持力度,促進了農業生產條件的改善和農村經濟的發展。50年來,湘西自治州開展了大規模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累計投資數億元,先後興建水庫612座、山塘6000餘座。農田有效灌溉麵積由1952年的6465萬畝增加到1998年的11387萬畝,其中旱澇保收麵積由1952年的14.55萬畝增加到82.25萬畝,增長了4.7倍。農業機械也從無到有,由少到多,1998年湘西自治州擁有農業機械總動力52.5萬千瓦,農業生產條件大為改善。同時,還加大了科技興農的力度,積極推廣良種良法,湘西自治州初步建立起了“州農技推廣服務中心——縣市農技推廣服務中心——鄉鎮農技推廣服務站——村農民技術員——農村科技示範戶”的五級農技推廣服務網絡,農民的科學種田水平有了很大提高。1998年湘西自治州糧食總產量82.53萬噸,比1952年的33.35萬噸增長了1.47倍,單產增長了近1倍,人均產糧380公斤;湘西自治州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2.37億元;鄉鎮企業總產值23.37億元。
湘西自治州充分發揮地處湘、鄂、黔四省市邊區交界處和東西經濟合作結合部這一地理區位優勢,積極搞活流通,促進了內外貿易的發展。1998年湘西自治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48億元,比1952年增長123倍。1998年湘西自治州外貿出口總額3477萬美元,比上年增長64.2%,增速居全省第一。利用外資有新的起色,全年外商合同投資金額849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516萬美元;旅遊業創彙308萬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