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8章 企業物流成本信息披露:財務報告的改進(2)(1 / 3)

②工作分析

基本實現國際化:統一企業會計製度的製訂。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的迅猛發展,我國加入了WTO,作為一種商業語言,會計準則的國際協調程度反映了一國經濟融入國際的程度。而我國在此之前的會計製度,除了股份有限公司會計製度在會計要素確認、計量和披露方麵與國際協調程度較高之外,其他分行業、分業務的會計製度與國際上通行的慣例有著很大的不同。比如在資產計價標準上、在風險揭示程度上的做法仍然沿襲了過去計劃經濟轉軌初期環境下的做法。這會影響外國投資者對我國企業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的評價;影響到外國投資者的投資決策;也會影響我國企業在國際證券市場的融資。此外,由於分行業、分業務的會計製度導致了各會計製度之間在銜接上存在的問題。特別是對從事多種經營的企業集團,問題表現得尤為突出,為了規範企業會計核算,會計製度必須統一。財政部應對已經發展起來的多元經濟體係,打破行業、所有製、組織方式和經營方式的界限,著手建立了一套包括適用於工商企業的《企業會計製度》,此外,根據金融企業和中小企業的特點,製訂了《金融企業會計製度》和《中小企業會計製度》。從2001年1月1日起我國執行了新的《企業會計製度》,新發布了《無形資產》、《借款費用》和《租賃》三項準則。此次會計改革的力度相當大,內容極其豐富,可以說,基本實現了我國會計標準的國際化。執行新的企業會計製度和準則後,除了少數項目人中國國情出發而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不同外,在會計一般原則、短期投資期末計價、應收款項期末計價、存貨期末計價、長期投資期末計價、存貨發出計價、長期投資收益確認與計量、固定資產折舊方法、無形資產攤銷方法、收入確認原則、借款費用處理原則、會計政策變更、會計估計變更、會計差錯更正、關聯方關係及其交易的披露、資產負債表日後事項、現金流量表、或有事項、外幣業務等方麵基本上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相似或一致。

基於國情的理性回歸:5項準則的修訂。如果說準則的製訂工作一直遵循著與國際協調的精神在發展,那麼,《企業會計準則債務重組》、《企業會計準則非貨幣性交易》、《企業會計準則投資》、《企業會計準則現金流量表》、《企業會計準則會計政策變更、會計估計變更和會計差錯更正》等五項準則的修訂,進一步體現了對我國國情的回歸性認識。比如對公允價值計量屬性的重新認識。公允價值是目前國際上最為流行的計量屬性,但在我國市場經濟尚未健全和規範的情況下,超前地引入公允價值,極有可能出現人為操縱利潤的情況。因此修訂後的準則中,不再采用公允價值計量屬性,企業在資產重組、改製上市過程中發生的資產置換,一般情況下不確認收益而計入資本公積,這引起與國際慣例做法不同。

理性認知的確立與國際化方向的發展:國際化策略的確定。在經過多年理論和實踐的探討後,我國會計準則國際化的策略基本確立。與國際會計理事會的溝通與合作,理性的認識得到了國際會計理事會的認同。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理事會主席大衛爵士對這一看法也作出了積極回應,並擬成立專門的我國問題專門委員會,致力於對我國特殊會計環境問題進行專門的研究。這意味著,我國的特殊性問題正引起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委員會的重視,也意味著過去由盲目的跟從進入了更趨理性和務實的階段。

第四、會計準則體係建立的完善階段(2005—)——全麵構建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體係

從2005年開始,我國會計準則建設進入第四個階段——全麵構建我國企業會計準則體係。第四階段要強化會計準則,但仍是會計製度、會計準則並行階段。第三第四階段依存的會計環境基本上是一致的,以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十六屆四中全會,以及中國共產黨執政能力的建設為背景,這一階段的經濟發展方針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企業改革的目標就是要實現現代產權製度。各地都在成立產權交易所,政府機構改革要為企業市場主體創造一些平台。改革的目標是要逐步實現市場化、國際化,在這樣的環境下,會計製度改革要考慮市場化、國際化的要求,加緊完善企業會計準則體係,提升企業會計準則在實際工作中的地位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