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本章小結(1 / 1)

產業資本分別采取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三種職能形式,它們分別完成三種不同的職能,剩餘價值的生產或資本增值就是在這種運動中產生的。資本循環和周轉體現著特定的生產關係,而且是一個不停息的運動過程。資本的運動過程是一個從起點開始又回到起點的循環運動過程。產業資本連續循環運動過程既是三個階段的統一,又是流通和生產兩個過程的統一,而且它還是三種循環形式的統一。為此,保持循環連續進行的必要條件是三種職能形式在空間上的並存性和時間上的繼起性。資本的運動隻有具備這兩個互相聯係的條件,才能實現資本運動總過程的連續性,才能保持生產的連續性,才能實現價值增值的目的。

資本循環當作周期性的過程來考察時,就是資本的周轉。資本周轉研究的是資本運動的速度,資本周轉速度與周轉時間成反比,和周轉次數成正比。影響資本周轉速度的因素主要是資本周轉時間的長短和生產資本的構成,加快資本周轉,可以節省預付資本量,增加年剩餘價值量和提高年剩餘價值率。

社會資本再生產的核心問題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現。社會生產分為兩大部類和社會總產品在價值上由c、v、m三部分構成,是研究社會資本再生產的兩個基本理論前提。社會資本再生產的實現條件反映了社會再生產客觀要求的比例關係即平衡關係。但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由於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不可能自覺地按照社會的客觀需要按比例分配社會勞動。使得社會資本再生產所需的比例關係經常遭到破壞。

資本主義再生產的特征是擴大再生產,而擴大再生產的源泉是資本積累。資本積累是資本主義經濟規律的內在要求。單個資本擴大的途徑是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其結果必然導致勞動生產率和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對於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它一方麵使可變資本比不變資本相對減少,造成了相對過剩人口;另一方麵造成了平均利潤率下降的趨勢,導致了資本過剩。資本過剩、人口過剩和生產過剩,形成了經濟危機。

經濟危機是資本主義內在矛盾的集中爆發,又是矛盾的強製性解決。生產相對過剩是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資本主義基本矛盾是經濟危機的根源。經濟危機周期性爆發使資本主義再生產具有了周期性。經濟危機周期性的物質基礎是固定資本更新。經濟危機周期性爆發緩解了生產和消費之間的對立,通過破壞生產力這種強製的方式實現了生產和消費之間的短暫平衡。

思考題:

1.產業資本循環經曆了哪些階段,采取了哪些職能形式?

2.影響資本周轉速度的因素有哪些?資本周轉速度對剩餘價值的生產有什麼影響?

3.什麼是社會總產品?為什麼考察社會資本再生產的核心是社會總產品的實現問題?

4.為什麼資本主義再生產是物質資料再生產和資本主義生產關係再生產的統一?

5.資本積累的原因、實質和源泉是什麼?影響資本積累的因素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