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骨斷代結束後就開始複原了。由於頭骨具有唯一性,要妥善保存的,不可能直接在頭骨上複原,弄壞了就完蛋了,所以接下來的工作就是通過激光掃描法把頭骨的3D模型給掃描到計算機上去,要力爭逼真。頭骨的數字3D模型有了之後,通過3D打印技術把頭骨給打印出來,材料可以用工程塑料粉末,當然陶瓷和金屬粉也都可以。整個過程就是一個複製的過程,使用複製品來進行頭骨複原不用擔心頭骨損壞的問題,壞了再3D打印一個就是。
以上的工作隻是頭骨複原的基礎,接下來的複原工作才是重點和難點。同一個頭骨,讓不同的人來複原,可能會得到不同的結果,甚至差距了十萬八千裏都有可能,同一個頭骨有人複原出一隻豬,有人複原成一隻猴子。
古生物複原學是一門複雜的學科,個中牽扯到的知識有解剖學,美學,生物學,運動學,工程學,等等亂七八糟學,知識很重要,但經驗更重要,反正就是不簡單。
就在考古學院三樓的古生物複原實驗室,瀟瀟師姐正在悶頭作畫呢,麵前擺放著一具已經複原了百分之九十的未知生物頭骨作品。從目前的作品上已經能隱約看出頭骨所屬未知生物生前的外貌了,頭很大,但是腦袋很平,腦容量小,眼骨突出,圓圓的就像兩個電燈泡,鼻子長在兩隻眼睛中間,幾乎呈一條直線,有一張血盆大口,麵部咬肌極其發達,不像地球上的任何一個已知生物,但是又有靈長類動物的感覺,也就是人不人鬼不鬼的那一種,看起來蠻嚇人的。當然,未知生物有可能生前不是這個樣子的,因為複原具有誤差性。
一般的古生物複原都會分成如下幾個步驟:
第一,對骨骼進行形態修正,也既重塑骨骼,因為發現的古生物化石往往不是完整的。過程中可以參考同屬內的其它物種,或者形態最為接近的某生物,以求最大限度還原生物的骨架形態。
骨骼的重塑是最重要的一環,就像是蓋房子打地基,房子建得牢不牢,地基非常重要。古生物學奠基人居維葉就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利用一顆牙齒,就可以恢複一個動物的全貌,乃至更多信息。這句話很好詮釋了骨骼重塑的重要性。
第二,重塑好骨骼後,根據規律和經驗對生物進行評判,食性,體型體態,棲息環境,……
比如說大興安嶺發現的這個未知生物頭骨,從尖銳的牙齒可以判定是食肉動物,頭骨又大又結實,整體的體態不會小,生前肯定比較凶猛。
第三,為複原後的骨骼增加肌肉。這個過程要用到大量解剖學知識,很難很難,但也有跡可循,比如說屍體腐爛後肌肉和韌帶會在骨骼上留有的附著痕跡,越是強大有力的肌肉和韌帶,附著痕跡越明顯,年代越近,肌肉和韌帶痕跡越明顯。大興安嶺未知生物的死亡不到百年,年代算是很近很近的了,肌肉、韌帶附著痕跡比較明顯,這給複原提供了很大的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