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9章 抓住機遇,實現我國重型戰鬥機的跨越式發展——“十一號工程”(3)(1 / 3)

不過,早在對俄談判期間,李明就意識到將來的資料翻譯可能是一個大問題,並想了一些解決方法,因而在601所接收資料之前,他就建議在全所範圍內開展俄語培訓工作。針對不同情況,601所1995—1996年兩年間分別舉辦了普及班、閱讀班、口語班、強化班等共15期,累計培訓了512人。通過俄語培訓,使參與發圖的工程技術人員的俄語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基本滿足了圖樣翻譯工作的要求。在開展普及性俄語培訓的同時,所裏還有計劃地安排各專業的部分技術人員到院校及俄羅斯進行高級俄語培訓,努力保證每個專業都有一名高級俄語人才。

在航空工業總公司的統一部署下,601所還外聘部分高水平的俄語翻譯進行關鍵技術文件的翻譯把關工作。

1996年8月6日成立了翻譯發圖領導小組,李明任組長,下設4個專業工作組,全麵領導翻譯發圖工作。同時,李明還組織成立了“十一號工程”資料譯名規範化工作組和翻譯顧問組。顧問組聘請了參加過米格-21複製工作和精通俄語翻譯的10位同誌,他們的主要職責是負責對翻譯發圖的指令性文件、規範、規章製度進行審查並提出修正意見,並承擔部分資料的複校工作,收集名詞術語新的譯意和新的詞彙,就其譯名規範化進行研究,以及接受總師辦委托的其他翻譯工作任務。曾經參加過米格-21複製,有著幾十年工作經驗的老專家黃德森被聘為翻譯顧問組組長。

為了規範此次發圖工作,李明還總結、借鑒以往型號發圖的經驗,同時考慮到此次采用計算機圖樣錄入和改圖的新工作方法,特組織力量開展了翻譯發圖頂層文件的編寫與出版工作,完成了指令性文件、管理文件和指導性文件共32份,製訂了一係列工程翻譯發圖方法、工程基礎標準貫徹方法,以及飛機圖樣翻譯、書寫、修改及審查具體方法等。

另外,還組織編寫、出版了材料、標準、成品、縮略語、零部組件名稱等8本譯名規範化手冊,並將手冊分發到每位技術人員手裏,以保證翻譯名詞的準確和統一。考慮到參與翻譯的兄弟單位眾多,1997年1月,601所以總設計師係統的名義向參與許可證資料翻譯的50餘家單位寄發了譯名規範化手冊等工具書,供各兄弟單位翻譯時參考,以保證飛機與機載設備資料譯名的統一。

由於翻譯發圖的前期準備工作做得深入紮實,使得601所在俄文技術文件到所後,能夠立即全麵開展翻譯發圖工作,為生產線建設創造了有利條件。

翻譯發圖

根據既定的規劃,沈飛公司建線生產的階段劃分是按高散、中散、低散、低低散順序,分步實現由大部件總裝出整架飛機、試飛,到由毛坯、原材料生產出零件,再經單元裝配、小部件裝配、部件裝配、預總裝、總裝、試飛的階段。

因而沈飛公司在建設生產線時,對工藝資料的要求也是按照這個順序。但俄方在組織移交資料時,受諸多因素的限製,並沒有考慮到這種情況,而是根據資料歸集情況,分6批空運到沈陽。這樣的話,601所在組織翻譯發圖時,隻能按收到的資料平行鋪開。由於事前的準備工作比較充分,圖樣到沈陽後,用較短時間就完成了複製與分發。之後,全體參研人員放棄休息日和節假日,加班加點,晝夜奮戰,保質、保量而又及時地完成了翻譯發圖任務,大力支持了沈飛公司生產線的建設和生產需要。

1996年8月—1998年下半年,601所作為總設計師單位共組織了3輪大規模的翻譯發圖。在近兩年的時間裏,共發出飛機圖樣(含起落架圖樣)××萬頁A4紙、地麵保障和維護設備圖樣××萬頁A4紙、設計文件近××××頁A4紙,出版飛機使用文件×××冊。同時還翻譯出版了大量俄方的標準文件。除一部分引用文件由301所翻譯出版外,其餘全部由601所獨立完成。

1997年10月10日,完成首批飛機結構設計圖樣全部漢化轉換工作,並按發圖規定程序完成了全部審簽工作後,正式移交沈飛公司,一周後向沈飛公司移交了第二批飛機結構設計圖樣,10月底將全部飛機結構設計圖樣移交沈飛公司和其他部件製造廠,11月28日飛機航行駕駛係統和液壓操縱係統的設計圖樣交付完畢,至此首批飛機設計資料全部移交給生產線。

為了加快“十一號工程”的研製進度,保證生產線的使用,在首批設計資料翻譯發圖高峰期,601所即開展了第二輪的翻譯發圖,內容包括飛機起落架圖樣、文本文件、大部分的引用文件和地麵保障設備圖樣。第三輪翻譯發圖的主要內容為飛機使用文件,包括飛機說明書、使用維護文件、履曆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