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建於1961年的中航工業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是新中國組建最早、專業最全、實力最強的飛機設計研究所。在此後半個多世紀的風雨征程中,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在幾代人的努力下,逐漸從弱小走向強大,專業從單一走向全麵,影響力由國內擴展到國外。
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為國家的國防安全、空軍裝備的更新換代和追趕世界先進水平、航空工業整體水平的提升乃至跨越,都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從殲8到殲11,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所裝備的戰鬥機,大多由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主導研製和參與研製。
小到一個研究所,大到一個行業、一個國家,其發展和壯大都離不開人才,特別是那些在各個時期勇擔重任、默默奉獻的人才,他們堪稱脊梁。作為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人才隊伍的優秀代表,李明院士就是這樣的人。
他既有豐富的專業知識又有精準的眼光,既有無私奉獻的胸懷又有長期耐得住寂寞的韌性,既有頑強的單兵作戰能力又有善於團結的協作精神,他是一個無愧於時代的航空人。
自1963年9月踏入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李明便與新中國的航空事業結下了深厚情誼,至今已近50年。在這些年裏,李明在最初的18年先後參與了摸透米格-21戰鬥機、殲9研製方案的提出與設計、4號任務、殲13方案的研究和詳細設計等工作,並初涉自動化領域。用李明院士的話說,這18年是一個廣泛涉獵和積累的18年,在這之後,憑借著紮實的自動化專業功底,以及對國際航空技術發展趨勢的追蹤和掌握,李明在中國航空工業領域率先開始了主動控製技術的研究。而此前的18年對飛機設計流程的掌握,使他具備了統領中國航空工業數字式電傳飛控係統驗證機研製計劃的能力。又是一個18年,中國的數字式電傳飛控係統技術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與國外的差距縮短了10年,李明也以此首開中國航空工業領域關鍵技術預研之先河,成為該領域的開拓者。
在致力於航空預研的同時,李明先後作為“八二工程”“八三工程”的總設計師參與了整個項目的研製,力推科研成果的工業化應用。而正是預研成果的應用,使殲8係列飛機大放光彩,綜合作戰能力達到世界第三代戰鬥機的水平。
20世紀90年代初,李明受命任“十一號工程”總設計師。本著對中國航空工業和國防安全的強烈責任感,李明以購買蘇-27CK飛機為契機,力主引進蘇-27飛機生產許可證,並在國內加速其全麵國產化,以此帶動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整體科研能力的跨越。事實證明,他的主張和堅持是正確的,如今的殲11係列飛機,已經成為中國空軍和海軍航空兵部隊真正的攻防兼備的多任務機種。
半個世紀,雖長亦短。長的是,他足以讓一個風華正茂的青年變成了須發如霜的老者;短的是,縱有18000多個晝夜,在李明的眼裏也都如一日,那就是為中國的航空工業堅持奉獻,不懈追求,日複一日,年複一年。
由此來說,李明院士近50年的工作曆程,本身就是中國航空工業技術發展史的濃縮。他的人格以及專業素養都堪稱楷模,值得學習。2009年,經中航傳媒出版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龍明靈推薦,應沈陽飛機設計研究所科技委之約,筆者開始著手準備李明院士傳記的編寫工作。盡管此前筆者已經在航空出版傳媒領域工作了5年多,但畢竟是非專業出身,科普文章雖然寫得不少,但是如此長篇的人物傳記還是第一次接觸。所以,接手之初,常常手足無措,無從下手,一則擔心專業方麵有失,二則擔心因個人水平不足而不能全麵展現李明院士的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