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飛公司發展汽車走的是一條與眾不同的道路。當時全國有30多家企業引進生產微型汽車,有的企業全套引進生產線,連發展規劃都是外國人做的;有的企業進口散件組裝上市,在短時間內就占領了相當一部分市場份額。景德鎮處於三線地區,交通不便,資金缺乏,沒有工業基礎,產品配套困難。這些都是發展大規模汽車生產的不利因素。昌飛公司就是在這樣一個不利的環境中生產出聞名全國的“昌河”汽車。

昌飛公司生產微型車與航空工業生產飛機一樣,也是從測繪仿製起步,自己製造工裝、模具。那時候昌飛公司還沒有跳出航空工業單件研製、小批量生產方式,壯著膽子把汽車年產量定到3000輛、5000輛;就是這樣的年產量,與生產直升機相比,許多人還覺得這簡直就是天文數字。由於從頭起步,生產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不少,加上模具生產與國外存在差距,盡管當時“昌河”汽車年產量隻有兩三千輛,但質量問題不少,產品積壓,市場占有率也上不去,隻好以相當低的價格忍痛銷售,眼看就要陷入困境之中。“昌河”微車剛剛駛入市場,就讓市場經濟毫不留情地給上了一課。

在直8直升機研製最困難的時候,昌飛公司用汽車生產的收入補貼直升機技術改造費用,在企業生產經營最困難的時候保持了一支敢打硬仗、善於攻堅的軍品生產隊伍。公司領導堅持把汽車生產的收益投入到直8研製中,盡管企業年年虧損,但直8的76項技術改造攻關依照輕重緩急沒有停頓。據統計,到1984年昌飛公司以汽車生產利潤投入直8研製的經費累計1億多元,共完成直升機設計圖樣3萬多張標準頁,製造模線樣板1萬多塊,製造直升機零部件1400多種。

1984年6月,經國務院領導批準,直8研製由緩變上。昌飛人靠實幹迎來了直8快上的好形勢。為了加快航空產品研製進度,提高研製能力,昌飛公司每年仍在直升機生產技術改造上投入2000萬~3000萬元,增添了一大批國內一流的設計、加工、檢測設備和廠房設施,為將航空製造技術提高到世界先進水平奠定了物質和技術基礎。

1985年12月11日,直8直升機在景德鎮首飛。1989年,昌飛公司開始向海軍交付第一架直8,到1994年完成全部交付任務;其間昌飛公司又開始了直8改進改型。

直8上馬減輕了昌飛公司民品生產負擔的壓力,“昌河”微型汽車生產也抓住了快速發展的好機會,加快規模經營步伐。20世紀80年代末期,“昌河”汽車銷路不暢,年產5000輛汽車的生產能力,積壓的車倒有2000多輛;車價一降再降,降到2萬元一輛還銷不動。1990年,“昌河”汽車迎來一個大發展的機遇。那時,北京出租車市場向微型車開放。從中航供銷公司華北站傳來消息,北京銀建出租汽車公司要購買50輛微車作出租車用。昌飛公司抓住這一機遇,由此“昌河”微車開始成批進軍北京市場。

北京一些出租汽車公司通過車型、質量、價格、售後服務各方麵比較,紛紛把目光投向“昌河”微車。昌飛公司看準時機,積極開拓市場,連續3年把微車產量的70%投向北京市場。依靠質量、價格、售後服務,昌飛公司敲開了首都市場大門,“昌河”微車很快占據北京出租汽車市場半壁江山。一時間,北京長安街上成串黃色“麵的”成為首都一道新的街景,“昌河”車也隨之名聲大振,連時任國務院總理李鵬到昌飛公司視察時都指著“昌河”汽車說:“這車在北京挺有名氣,叫‘蝗蟲’。”

“首都效應”對“昌河”汽車銷售起到非常明顯的促進作用,“昌河”汽車銷售很快從北京輻射全國。

汽車生產講究規模效益,良好的市場前景和激烈的市場競爭都逼著“昌河”汽車生產一定要上規模。從客觀條件上講,昌飛公司位於地處三線的景德鎮市,地方財政和金融機構都不可能提供大筆資金,況且汽車生產要一下子擴大到年產10萬輛車的規模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再說,如果不顧市場情況,一味追求擴大生產規模,造成供大於求,出現生產過剩、產品積壓的局麵,不但投資發揮不了效益,還會使企業背上新的包袱。

在向市場經濟體製轉軌的過程中,昌飛公司領導班子在時任總經理楊金槐、黨委書記吳全帶領下,認真分析市場情況和企業承受能力,冷靜地考慮企業發展方針,提出“一次規劃,分步實施,重點突破,滾動發展”思路,堅持從自身條件出發,實事求是,量力而行,決心走出一條“少投入、多產出、快產出”的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