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等國家救助,靠外界支援,伸手要條件”,還是改革圖強、創新發展?貴航集團分析事物存在的合理性,探索發展中出現的矛盾及矛盾轉化的條件,更加理性地看待自己走過的道路。領導班子根據企業改革、結構調整的實際情況,提出了“陣地前移”、“軍民結合點上移”的發展新思路。

所謂“陣地前移”指的是技術開發陣地前移、經營銷售陣地前移、指揮係統陣地前移。具體來說,技術開發陣地前移就是將技術開發放在企業各項工作首位,改變原來以生產為中心,技術部門是配合生產的保障係統的局麵,從人員配備、待遇等方麵向技術開發部門傾斜;研究所和企業技術開發部門也可以設到中心城市或沿海城市,這樣不僅可以改善科研條件、生活條件,也為企業留住人才創造了條件。企業、研究所還可以與有關院校聯合成立實驗室、開辦公司,把原本封閉的企業辦成開放的企業。

經營銷售陣地前移就是把企業經營銷售部門搬到經濟發達地區、沿海城市、經濟特區去,把位於三線地區的企業作為產品加工廠;經營銷售人員利用外邊信息量大、通信發達、交通方便的條件,通過承接訂單方式組織企業生產。

指揮係統陣地前移就是將貴航集團的首腦機關從安順搬到省會城市貴陽去,一方麵改善首腦機關與外界聯係的交通、通信條件,便於對外交往;另一方麵主要是改善首腦機關的社會環境,激發領導班子和機關人員的思維主動性,縮小與沿海城市及內地中心城市在思維方式、經營決策方麵的差距。

2000年10月,貴航集團總部從安順搬遷到省會貴陽市,標誌著貴航集團順利實現指揮中心“陣地前移”,為貴航集團完成戰略布局調整圓滿地畫上了句號。

貴航集團提出的“軍民結合點上移”就是將軍民分線從車間、生產線的層麵上移到工廠層麵;不是在企業中劃分軍品、民品生產線,而是根據企業特點、發揮企業優勢,通過整合重組將企業劃分為軍品廠或民品廠,這樣便於發揮優勢組織生產,使貴航集團聚合各個廠的特長,以整體力量參與市場競爭。

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貴航集團不斷思考,不斷實踐,將所屬企業按照專業分工、相對集中的原則,初步形成板塊管理的模式。目前,貴州航空工業的飛機板塊集中在安順地區,發動機板塊圍繞著位於平壩的黎陽航空發動機公司,貴陽地區幾家企業捆綁上市組建了貴航汽車零部件公司;以力源液壓股份公司為龍頭組成的工程液壓基礎板塊通過資本運作,正在重組為中國航空工業重型機械製造平台。

正是“七五”、“八五”、“九五”期間的不懈努力,迎來了貴航集團“十五”期間大發展。2003年,貴航集團研製的“山鷹”高級教練機和特種飛機首飛成功,提升了貴航集團的科研、生產實力,軍品生產突破了原有配套生產的格局,取得了曆史上第一個列入國家重點武器裝備研製計劃的項目。集團經濟發展完成了由多年虧損到持續幾年盈利的實質性跨越,職工生活水平穩步提高。

貴航集團把企業命運牢牢把握在自己手中,在航空工業整體布局調整中取得了高級教練機和特種飛機生產製造基地的戰略定位;貴州省也明確提出以貴航集團為龍頭整合發展貴州省高新技術產業和裝備製造業。

更為重要的是貴航集團自強不息、艱苦奮鬥的成果,已經引起國家高層領導重新審視三線地區作為戰略大後方的作用。

麵對二次創業迎來的跨越式發展大好形勢,時任貴航集團董事長、總經理譚衛東指出:航空為本是貴航集團使命決定的,也是建設強大國防戰略儲備能力的後方基地的必然要求;目前航空工業所有重點型號中都有貴航集團的配套產品,平時我們給主戰場當好配角,戰時從配角迅速轉為主角。我們要放寬眼界,把貴航集團放到全國市場、世界市場去規劃、去考量,確保航空工業順利實現大集團戰略目標。我們必須繼續發揚艱苦奮鬥、自強不息、頑強拚搏的“山鷹”精神,凝聚貴航集團士氣,務實、求實、踏實地緊緊抓住千載難逢的曆史機遇,以蓬勃向上的朝氣、敢於亮劍的勇氣、說到做到的銳氣,求實創新,激情進取,為貴航集團跨越式發展而努力拚搏!

1978年12月18~22日在北京舉行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恢複了黨的實事求是思想路線,做出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這次會議標誌著中國進入了改革開放的新的曆史時期。

過去封閉、半封閉的中國敞開了對外交往的國門。為了推進國防工業對外開放,國務院、中央軍委在1979~1980年先後批準國防工辦、國防科委和當時負責軍工行業的二、三、四、五、六、七、八機械工業部分別成立了中國新時代公司、中國燕山科學技術公司、中國原子能工業公司、中國航空技術進出口公司(簡稱中航技)、中國電子技術進出口公司、中國北方工業公司、中國船舶工業公司、中國長城工業公司、中國精密機械進出口公司,按照國務院、中央軍委批準的《國防工業部門開展進出口工作若幹暫行規定》開展對外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