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形建模就像是給飛機搭起了一副“骨架”,而對一架飛機而言,一身鋼筋鐵骨又何止千千萬。總體設計室外形組4個年輕人“初生牛犢不怕虎”,在“一片黑暗”的攻堅隧道中,一方麵熟悉新軟件,一方麵搜集外形數據。他們對各部位做了數以百計的切麵,采集了上萬個數據,漂亮的電子樣機展現在人們的麵前。更加難能可貴的是,這架數字樣機起到了樣板和標兵的帶頭作用,為其他重點型號飛機研製適時提供了技術支持,解決了燃眉之急,為保證完成型號任務起到了關鍵作用。這項技術將兩年半設計周期縮短為一年,使工程更改單由常規的六七千張減少至1082張。該成果榮獲2003年度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苦盡甘來,一旦嚐到了技術創新的甜頭,後續設計的效率就成倍提高。攻關成功也為全行業應用飛機三維設計技術做出了貢獻,把設計人員從單調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讓他們有更多時間去創新設計。
一飛院人設計出了國內第一架飛機全機電子樣機,也是世界上第一次在微機上實現了飛機三維設計。當消息傳出後,在國內外引起了震動,業內人士為之震驚。這不僅意味著一次難關的攻克,更重要的是標誌著中國人飛機設計手段有了質的飛躍。
CATIA軟件的創始人之一、法國達索係統公司的副董事長伯納德先生得知這一消息後,在發給總設計師的傳真中竟用了3個“!”號,把一飛院列為他們全球重點支持的用戶之一;美國波音公司專家得悉世界上第一個應用NT版CATIAV5的電子樣機在中國問世後,要求來一飛院訪問交流。
綜合航電火控係統是飛機的“大腦”和“神經係統”,是飛機的“總指揮部”,是追趕世界先進水平的關鍵項目。“飛豹”前後艙綜合顯示控製技術在國內是最複雜的。作為總設計師單位的一飛院,以前別說沒幹過綜合航電火控係統總體設計和主控軟件開發,就連一條上天的語句也沒有編過,而這個專業又是新組建的薄弱專業。首先受到考驗的是頂層設計攻關組。攻關組的年輕人一腔熱血,從受命開始往後近1000個日日夜夜,參與頂層設計研製的所有同誌經過了無數從完全不懂到一知半解,從半瓶子醋到一肚子墨水,從全盤否定到清清楚楚,從模模糊糊到精益求精,隻用了短短3個月,頂層設計攻關組便保住了航電係統重要節點,完成了飛行員操作程序、基層設計文件、係統設計規範、接口控製文件等編程。
軟件編好後,接下來就要進行軟硬件聯試。軟件雖然編寫完成,但是否滿足功能、運行是否可靠這才是最終考核的目標。由於在開發過程中沒有調試運行的硬件和軟件平台,軟件性能無法驗證,參加調試的同誌深感壓力巨大,大家心中並沒有十足把握。攻關組前後經曆了50天艱苦奮戰,通過了多邊聯試,前前後後編製、調試了7萬條機載軟件程序,終於攻克了這道難關。這標誌著中國人自己全新研製的綜合航電火控係統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階段勝利。
然而此刻,被稱為“尖刀班”的NAMP組也拉開了另一場惡戰的序幕。NAMP係統管理著七大非航空電子子係統9個種類、130多個信號。一般情況需要二三十人,耗十年之功才可能完成。可該組6人隻用了不到一年時間,克服難以想象的困難,完成了6000多張A4標準頁軟件設計文檔;在23個非航電分係統交聯、測試中,沒有一次誤報或虛報,真正起到了故障監控作用。頂層設計和分項目報捷,鼓舞了整個航電研製線。綜合航電實驗室晝夜燈火不熄,攻關人員在新辟的實驗室建線,進行技術改造,編寫測試方案。從事軟件編寫的同誌不但拿出了詳細設計文件,而且拿出了軟件編寫文件。他們在軟件開發和調試中,還到上海與兄弟單位一起進行軟硬件聯試攻關。試驗中的各成品件都是“獨生子”,稍有閃失後果不堪設想。試驗人員精心安裝,精心調試,在完成地麵聯試的基礎上,又順利地完成機載軟件試驗和上天件交付。
在“飛豹”重點型號飛機研製中,一飛院還設計了國內最大的全機低速顫振模型;運用我國自己開發的應力分析全機求解技術,對飛機進行有限元整體求解;在國產飛機上首次采用全複合材料平尾等,使“飛豹”重點型號飛機的性能和水平實現了曆史性跨越。
“飛豹”重點型號飛機研製時間要求緊,技術台階上得高,作為總設計師單位的一飛院,在研製中呈現四個重要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