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夯實基礎,完善機製,推進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公益事業發展的滯後,與中央財政長期以來對農村的支持力度不夠相關聯。因此,建立優質高效、準確及時、麵向公眾的公共服務體係是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改善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基礎。首先,要將農村公共資源的整合與新農村建設的規劃結合起來。如王朗坡村在建設新居的過程中,縣鄉政府籌資雇傭推土機2台,通過“舊莊基還田”的措施,曆時一年,新增耕地1000多畝,有效補償了新居建設對良田的占用。其次,要加大對農村公共事業部門的硬件建設,改善其服務設施,如鄉村衛生院(所)建設等。再次,要不斷完善各種惠農政策的供給和落實機製。如大力發展農業職業技術教育,提供政策性培訓資金,讓農民免費接受專題培訓。如王朗坡村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由鄉政府組織培訓10次,培訓轉輸農民工410人次。最後,應探索適應農村要求的農村公共事業服務體係的改革之路。如可將科技服務和農村扶貧開發工作結合起來,實現科技推廣成效和專業技術人員的報酬掛鉤。
4、關注焦點,完善機製,推進發展。農村社會保障和幫扶工作是政府公共服務職能在農村的延伸。因此,建立資金雄厚、覆蓋全麵、運作規範的幫扶保障機製是新農村建設中公共產品和服務改善的焦點。一要繼續完善現有新農合作製度,不斷提高各級財政的補貼標準,適當提高農民個人的繳費標準和報銷的標準。二要總結和推廣試點經驗,盡快推行覆蓋全體農村人口的養老保險製度。三要不斷提高農村困難群體的救助標準,保障其基本生活。四要解決好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問題。今年4月,我省有關部門已出台了相關政策,我們期待著我省失地農民的基本生活能得到有效保障。
備注:文中涉及數據,原始數據均來自《甘肅年鑒2005》、《中國統計年鑒2008》電子版,其餘派生數據由計算得到。
參考文獻:
[1]辛明.16屆四中全會以來黨政幹部關注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解讀(M),P184,中央黨校出版社,2005.1,第一版[2]2004年區域農村經濟發展的特點及近年來變化情況(M),社科文獻出版,2004[3]薑作培.新農村建設要堅持的原則.理論探索(J),2006.3[4]李水山.韓國新村運動30年.中國國情國力(J),2006.3充分發揮基層黨建在新農村建設中的領導核心作用。
中共西峰區委西峰區人民政府
黨的基層組織是黨在社會基層組織中的戰鬥堡壘,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農村基層黨組織既是領導者、謀劃者,又是組織者、推動者、實踐者,隻有將其堅強的領導核心作用,具體化為推動、服務、凝聚、指引、領導五個方麵,切實提高基層黨建整體水平,才能實現“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目標要求,促進農村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科學發展、和諧發展。
以基層黨建的推動作用為中心,為“生產發展”奠定堅實的物質基礎。推動的核心是生產發展。胡錦濤同誌指出:“壯大集體經濟實力,是增強農村基層黨組織服務功能、提高黨組織凝聚力和戰鬥力、促進農村經濟全麵發展和實現共同富裕的重要物質基礎,也是農民群眾的迫切要求”。基層黨組織是黨最豐富和最可靠的組織資源,承擔著執行上級政策,指導群眾落實的重要職責,要始終為新農村建設把脈、把向、把關,力做促進發展的掌舵人。一要用資金推動。近年來,在促進全區主導產業開發上,區委、區政府對新建日光溫室每座補助6000元,鋼架大棚每座補助600元;連片新栽蘋果樹500畝以上,無償提供苗木,且每畝補20———30元工作經費;各村黨支部積極組織群眾發展規模化、集約化生產經營,目前全區果、菜、畜專業村分別達到23個、20個、25個,“一村一品、一鄉一業、一鎮一景”已具雛形。同時,在全區建立了扶持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機製,每年由區財政列支40萬元作為扶持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補助資金,為集體經濟有突破的村以獎代補5萬元,鼓勵村組發展經濟,為新農村建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二要用規劃推動。新農村建設規劃是前提、是基礎。肖金鎮米王村黨支部緊扣城鎮化發展帶動戰略,因地製宜,提出了“一個中心,六大功能區”的新布局。即以村部為中心,分別布設公益事業區、商貿加工區、小康住宅區、產業開發區、養殖小區和基本農田保護區,使村黨支部真正成為本村發展思路的製定者、生產發展的謀劃者,該村新農村建設的經驗和模式為全省樹立了典型和樣板。三要用技術推動。在新農村建設中,我區積極探索農村黨建指導員工作製度,把熟悉黨建、懂經營、會管理、有特長的155名優秀黨員,下派到100個行政村和全區55戶重點龍頭企業擔任黨建指導員,幫助解決黨建及生產發展中的各類困難和問題,使群眾感覺黨員就在身邊、在新農村建設的第一線,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