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繁榮農村文化事業。各級財政要增加對農村文化發展的投入,加強縣文化館、圖書館和鄉鎮文化站、村文化室等公共文化設施建設,繼續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和農村電影放映工程,發展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農村基層服務點,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係。推動實施農民體育健身工程。積極開展多種形式的群眾喜聞樂見、寓教於樂的文體活動,保護和發展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創新農村文化生活的載體和手段,引導文化工作者深入鄉村,滿足農民群眾多層次、多方麵的精神文化需求。扶持農村業餘文化隊伍,鼓勵農民興辦文化產業。加強農村文化市場管理,抵製腐朽落後文化。
要積極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充分利用和整合涉農信息資源,強化麵向農村的廣播電視電信等信息服務,重點抓好“金農”工程和農業綜合信息服務平台建設工程。
要更新致富觀念,引導農民解放思想,更新觀念,充分發揮聰明才智,積極增加合法的勞動收入和合法的非勞動收入。
要倡導健康文明新風尚,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激發農民群眾發揚艱苦奮鬥、自力更生的傳統美德,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
要加強思想政治工作,深入開展農村形勢和政策教育,認真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積極推動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開展和諧家庭、和諧村組、和諧村鎮創建活動。
要引導農民崇尚科學,抵製迷信,移風易俗,破除陋習,樹立先進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風尚,提倡科學健康的生活方式,在農村形成文明向上的社會風貌。
參考文獻:
[1]雲帆:《保障農民權益構建和諧社會》,載《學習時報網》2007-01-24。
[2]韓俊:《建立保護農民權益的長效機製》,載《中國經濟時報》2005年2月8日。
[3]楊濤:《農民的貧困根源於權利的貧困》,載“中國法院網”2006-07-18[4]龐道沐:《“三農”問題的核心是農民問題》,載《人民網》《人民日報》第九版理論專頁,2003年05月16日[5]馮興元:《論農民權益保護———一種“國家的社會嵌入與互動論”和立憲分析》,載《中國經濟時報》2003年6月17日[6]《農民權益保護:三農問題中一塊滯後“短板”》,載“尖紮縣政府網站”,李文筠,編輯;原載《西海農民報》2006年07月25日我國民族優惠政策的曆史背景與成因甘肅省委黨校政治學教研部張少冬新中國建立初期,少數民族整體上落後於漢族,在堅持各民族平等的原則下,為尊重和保護少數民族的權利,解決少數民族與漢族的曆史差距,保證少數民族合理參與社會發展,維護民族團結和共同繁榮,中央政府與各級地方政府製定和實施了係統的民族優惠政策,對少數民族的發展起到了前所未有的積極作用,然而近年來在西藏和新疆,甚至全國發生了一係列比較嚴重的民族矛盾與衝突,使得民族優惠政策受到越來越多的質疑,這一政策繼續實施的有效性和合法性也麵臨著嚴峻的挑戰,因此,研究民族優惠政策形成的曆史背景與成因,有助於正確評價民族優惠政策的得失,從而探索解決民族問題、實現民族關係和諧發展的有效途徑。
一、蘇聯民族政策的影響
自1547年伊凡四世第一代沙皇開始,至1917年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被廢黜,沙俄21代沙皇經過370多年的擴張兼並,建立起了麵積廣袤、橫跨歐亞兩大洲的沙俄帝國,其境內也包括了眾多經數百年戰爭而被征服的民族,曆代沙皇對被征服地區實行嚴酷的殖民統治和民族壓迫,國內民族矛盾非常尖銳。十月革命之前,列寧提倡民族自決,號召全國被壓迫的民族起來脫離沙俄的統治,十月革命勝利後,列寧領導革命力量建立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國家。在民族政策方麵,蘇維埃政權堅持民族平等的原則,鑒於其他民族與俄羅斯民族相比人口少,經濟、生活、文化及教育等各方麵都比較落後,為實現各民族事實上的平等,蘇聯實行了大力扶持少數民族的各種優惠政策。
馬克思主義經蘇聯的傳播和介紹,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可以說中國的社會主義革命及其政權建立都得到了蘇聯不同程度的指導,民族政策的製定也深受蘇聯的影響。早在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基本接受了列寧和斯大林的民族理論,雖然隨著形勢的發展變化,中國共產黨也在不斷調整自己的民族理論,但是新中國建立後,依然參照和效仿了蘇聯在民族政策方麵的做法,積極準備為少數民族製定和實施優惠政策。民族優惠政策的前提是明確每個人的民族成份,搞清楚國內有哪些民族,為此,我國首先根據斯大林的民族定義①,進行了規模大、範圍廣、時間長的民族識別工作,從1950年至1979年的30年間,經過大量的工作完成民族識別工作,最後確認我國有55個少數民族,為製定和實施民族優惠政策做了充分的準備工作。盡管在民族識別工作中,我國比較靈活地運用了斯大林的民族定義,“從中國各民族的實際情況出發,為體現各民族不分人口多少,居住地大小,社會發展階段和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隻要是曆史上形成的在經濟生活,語言文字,文化特征,民族意識等方麵,具有明顯特點的、穩定的人們的共同體,都稱之為民族。”②但不可否認,我國的民族識別工作是在基本接受了蘇聯的民族理論前提下而得到了催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