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粗放型增長的慣性趨勢(2 / 2)

那麼,這些公司將采取的戰略措施主要是什麼呢?當被問到:“在目前的競爭格局下,你的公司在未來5年中采取的最重要的行動是什麼?”時,受訪者的回答。當被問到:“你認為以下哪些措施對於所在公司實現未來5年銷售增長最為重要?”時,受訪者的回答。可見,通過對現有產品的創新、開發新產品和增強分銷能力,實現現有業務在市場上的擴張,是大多數公司的戰略意向。這表明,從世界產業發展趨勢來看,市場競爭將更為激烈。中國將成為未來5年世界產業競爭和發展的激烈爭奪空間。

麵對這樣的世界產業發展趨勢,如果本文第一節所論述的中國經濟粗放型增長的兩個顯著特點沒有根本性改變的話,中國許多地區的粗放型經濟增長顯然將繼續。因為,在比較優勢格局沒有根本改變的條件下,產業競爭壓力將迫使大多數企業致力於進行現有業務的擴張,即最大限度地發揮現有優勢以獲得當前的競爭利益。這樣,粗放型經濟增長將表現出很大的慣性和頑固性,盡管,從長遠看,粗放型增長方式是不可持續的。

第二,看政府的動向。從觀念層麵看,中央和地方政府都宣稱要貫徹科學發展觀的指導思想,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問題是,以地區為競爭實體的基本格局並沒有改變。各地區之間的競爭所依賴的仍然主要是各種在短期內可以見效的投資項目和“優惠”政策競賽。投資項目就是直接的資源投入,而且,幾乎所有地區都把發展工業作為“十一五”規劃期間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而優惠政策的經濟實質仍然是以低價格的不可流動要素吸納可流動的要素。所以,“開發”和“招商”是地區間競爭最重要的“主題詞”。在現行體製下,地區競爭業績評價的時限一般為3年,最長不超過5年。也就是說,地區間競爭一般選擇在3~5年內就能夠奏效的手段。而且,既然是競賽和競爭,就一定要爭取超過競爭對手,至少是要超過平均水平。所以,幾乎所有的地區都必然要把經濟增長率指標定得顯著地高於中央所規劃的全國經濟增長率指標。很顯然,在這樣的條件下,選擇粗放型增長方式往往是“理性”的。當然,粗放型增長必然會走到盡頭。

另外,從一些國際研究機構對各國國家競爭力的評價分析數據看,迄今為止,中國競爭力的主要來源是其大規模生產能力和高增長率,而在公共管理、技術創新、企業效率、工商環境質量等方麵表現出明顯的不足,其評價指標甚至明顯低於發展水平低於中國的印度。這樣的評價指標未必能準確地反映客觀事實,但確實可以反映出中國經濟增長的粗放型特征,而且,這樣的粗放型增長具有很強的慣性。

可見,如果沒有重大的觀念轉變和戰略調整,許多地區仍然將沿著粗放型增長的道路慣性前行。所以,在現階段,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並不能自動實現,必須有根本性的觀念轉變和重大的舉措,才能完成經濟方式的曆史性轉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