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經濟增長和經濟增長方式(1 / 3)

在世界近代社會經濟發展史中,曾經有過幾次輝煌的經濟增長範例。首先是英國的崛起以及由此帶動的西歐各國的經濟增長。19世紀後期以來,美國經濟突飛猛進的發展取代了英國經濟的世界霸主地位。“二戰”以後,又出現了國際區域性經濟增長,最明顯的實例是歐共體各國的發展和極度落後貧窮的東亞地區的崛起。但是,在世界經濟發展過程中也存在許多問題。為了說明和解決經濟增長中的問題,經濟學家們一直在探索經濟增長的決定因素,探索經濟發展的最終動力。本章將係統回顧經濟增長理論的具體發展過程和模型以及經濟增長核算的方法。

一、經濟增長的含義

西蒙·庫茲涅茨認為,“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可以定義為向它的人民供應品種日益增加的經濟產品的能力長期上升,這個增長中的能力基於改進技術,以及它要求的製度和意識形態的調整。”在夏皮羅看來,“經濟增長可以最簡單地規定為經濟的產量的增加”。“因此,如果增長的定義被規定為經濟的產量的增加,並且如果我們利用國民生產總值作為衡量增長的尺度,那麼就必須把物價變動從國民生產總值中排除掉。”

在《中國大百科全書》(光盤1.1版)中,“經濟增長指一定時期內,一國生產滿足人民需要的商品和勞務的潛在生產能力的擴大,或者商品和勞務的實際產量的增加”。在《現代經濟詞典》中,經濟增長是指“一國或一個地區內商品和勞務生產的增長相結合的其生產能力的增長。一般來說,經濟增長是以一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經價格變化調整後的年增長率來衡量的”。

經濟增長導致經濟規模(包括物質產品和勞務)在數量上的擴大和增加,它反映了一國國民經濟總量的變化狀況。對於先進工業化國家的經濟增長,尼古拉斯·卡爾多在1958年就概括了六種經典事實:①從一個比較長的時期看,人均(或每個工時)實際產出的增長率多少具有穩定性。②實際資本存量的增長率大體上也是穩定的,且其增長率是高於勞動投入的增長率。③實際產出的增長率與資本的存量增長率趨於差不多同樣的速度。④資本的利潤率具有一種水平化的傾向,那種短期的利潤率的急劇變化往往與有效需求的變化有關。⑤人均實際產出增長率在不同國家之間是相當不同的。⑥一種經濟中,若利潤占收入的比率越高,則投資占產出的比率亦越高。

因此,衡量經濟增長通常主要采用國民生產總值增長率、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國民生產淨值增長率、國民收入增長率等總量增長率指標。除此之外,還有各種效率增長率指標,如勞動生產率增長率等。無論采用何種指標表示,一般都采用不變價格進行計算,以消除價格水平變動的影響。

按照《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中的解釋,在經濟增長的測算中,“作為經濟增長研究基礎的最廣泛應用的概念,是以不變價格計算的國內生產總值,即實際的國內生產總值。從消費方麵看,它可以被看做是一國的居民為個人消費而在最終產品及服務上的總支出、在國內與國外的投資,以及政府在健康、教育、國防及其他服務上支出的總和。按照總的生產要素收入與按總產出(增加價值)來定義是等價的。因此,經濟增長應當以實際國內生產總值的增長率來度量,或者如果願意用人口的變動的影響調整時,以人均國內生產總值來度量。”

國內生產總值(GDP)作為衡量經濟增長的指標(無論是絕對值、增長率還是人均增長率),都有天生的缺陷。在經濟增長過程中,有些成本是與經濟增長直接相關的,比如環境汙染、閑暇的損失以及工作距離的增加等,但是在計算國內生產總值時,並沒有計入這種“負成本”的影響,因而增長的收益被誇大了。另外,計入GDP的隻是在市場上交易的商品和服務,而且國內生產總值的變化不能解釋商品和服務在社會不同群體和個人之間的分配的變化。實際上,GDP的總增長可能伴隨著低收入階層的收入的絕對下降等。

當然,由於統計上的實際困難,現在還沒有一個贏得廣泛認同的能替代GDP的衡量標準。“盡管承認它的缺陷,國內生產總值提供了對經濟福利的主要部分的一個合理一致且可靠的度量,因而它仍是不同時期或不同國家間經濟增長比較的標準基礎”。

因此,在本書的研究中,我們仍然把GDP的變化作為衡量經濟增長的基礎指標,並結合經濟增長的質量變化,全麵衡量製造業投資對經濟增長的實際作用。一般而言,在現代市場經濟的條件下,決定經濟增長的因素主要有:勞動力供給的數量和質量、自然資源及其開發利用程度、科技水平及其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狀況、企業經營管理的水平、資本積累的規模以及社會經濟製度、經濟體製等。正如庫茲涅茨所言:“現代國民產值的增長一方麵是由於資源,即勞動力和資本投入的增長,或一方麵是由於效率的增長,即單位投入有更大的產出,或二者兼而有之。”

二、經濟增長方式與科學發展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