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製造業投資總量在不斷增加的同時,製造業的投資結構也在不斷變化。改革開放後,最初以纖維為中心的輕工業顯示了較高的增長,但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起,重工業開始領導中國的工業化。其結果是勞動集約型產業、資源加工型產業等輕工業的份額下降,而化學、機械產業的比重上升,重工業的產品構成也逐漸多樣化。特別是電氣及電子產業增長驚人,它已成為中國的新主導產業。本章將從製造業的總量投資結構入手,逐步分析在製造業內部的投資結構變化過程中,對經濟增長的推動作用以及製造業自身的演變情況。因此,我們將首先分析製造業投資結構的構成概況,然後利用統計資料實證研究不同製造業的細分行業和經濟增長的關係。
投資結構作為宏觀投資管理的重要內容,是指“一個社會的投資總量由哪些部門的投資組成以及它們各自所占比例之間的相互關係。換句話說,就是投資總量中各分量之間的比例關係,或經濟係統中各部門投資間的數量比例關係”。根據投資學的一般原理,投資結構的種類包括:投資主體結構、投資的項目性質結構、投資的來源結構、投資產業結構、投資用途結構以及投資的項目規模結構等。因此,就製造業投資而言,投資結構是指製造業投資內部的不同細分行業之間的投資構成情況,以及不同種類的製造業投資構成(包括投資主體的構成情況,也包括不同細分行業的投資數量比例。關於不同的投資資金來源問題對製造業投資的影響,將在第六章進行單獨分析)。
經濟結構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投資結構決定的。目前,產業結構問題成為製約我國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而產業結構形成和發展的基本前提是投資,社會資源在各產業部門之間的配置是通過投資來實現的。可以說,投資結構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產業結構,產業結構是由投資結構塑造出來,並由投資結構決定的。今天的產業結構現狀是由過去的產業投資結構形成的,而未來產業結構的變化主要取決於這一段時間的投資結構,所以投資結構的動態發展是實現產業結構演進的最基本動因和手段。從經濟增長的角度看,“投資結構變動的實質是在推動經濟增長的部門配置越來越多的投資,形成技術水平更高、數量更多的資本,從而實現經濟結構的轉變。無論引起經濟結構轉變的初始原因是什麼,經濟增長過程中的結構轉變都必須通過投資來實現。”投資結構對產業結構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麵:
首先,投資結構通過市場需求結構影響產業結構。投資結構是構成市場需求結構的重大要素之一,投資總量在不同產業、部門間的分布將直接改變已有的產業結構格局。一方麵,投資總量會在總體上影響生產投資品的產業。投資總量增長加快時,對投資品的需求就多,從而拉動生產投資品的產業發展;反之,生產投資品的產業就會萎縮。另一方麵,產業投資結構還會影響生產投資品的產業構成。因為不同產業的投資,其投資品的需求具有較大差異,對生產投資品的各產業的拉動作用也不同。
其次,投資結構通過市場資源供給影響產業結構。一方麵,產業投資結構通過形成固定資產決定各產業的產出能力。固定資產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會逐漸消耗而最後喪失效用,必須通過產業投資形成新的固定資產來補償、替換被消耗掉的固定資產,才能保證原有的產出能力或進一步擴大產出能力。現存的各產業的固定資產和產出能力是過去產業投資分配的結果,而現在和未來的投資結構又決定著未來各產業的產出能力。另一方麵,在投資帶來的生產能力形成後,在供給方麵將會影響產業結構的調整。這是由於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的一個重要前提條件是代表先進發展方向的產業能夠獲得其發展所需要的生產要素,因此投資結構將通過勞動力資源、資本資源和技術資源的供給情況,在一定程度上決定產業結構調整的進程和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