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與重構甘肅地域文化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思路與對策

在邁向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甘肅確定了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實施工業強省戰略、積極發展循環經濟、推進城鎮化進程,注重社會公平、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從而努力實現國民經濟跨越式發展和社會全麵進步的宏偉目標。貫徹落實這一總體戰略,其中一個重要的方麵是要創造性地思考從整體上提升甘肅地域文化以促進小康社會建設的新型戰略及其政策安排。因為“經濟體係總是沉浸在文化環境的汪洋大海之中。在此文化環境中,每個人都遵守自己所屬共同體的文化規則,其習俗和行為模式,盡管未必完全為這些東西所決定。”

一、轉變甘肅地域文化觀念。提升甘肅人的文化素質

甘肅省特殊的地域文化環境在甘肅人身上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不可避免地要影響到甘肅省的經濟發展狀況。要轉變甘肅地域文化觀念,就應確立適應全球化發展和市場經濟要求的文化精神。

(一)地域文化也是生產力

認識是行動的先導。現在,我們不少人還有一種模糊認識,認為甘肅不比沿海,沒有經濟優勢,個別地方的百姓還沒有脫貧,還搞什麼虛飄飄的文化?這是一種認識上的誤區。隨著經濟、科技的迅猛發展,文化和經濟社會之間聯係越來越密切,我們要更為深刻地認識到文化的極端重要,要認識到地域文化也是生產力。第一,文化應用水平是生產力水平的重要標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物質產品的生產需要投入愈來愈多的精神產品作為生產資料,如新產品研發、設計,生產過程中對信息產品的及時掌握,通過精神產品對物質產品的滲透產生品牌效應提高產品的增加值。服務產品也是如此。在當代,判斷一個國家和地區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往往就不能隻根據它的農產品生產能力和工業品的加工能力來衡量,而是根據其科研水平、開發新產品的創意、信息能力、文化產品在物質產品上的應用水平(體現為質量和品牌等)來判斷。國際競爭力強的發達國家的製造業加工能力很低、信息能力很強;國際競爭力弱的發展中國家的製造加工能力很強、信息能力很弱,就是明證。第二,地域文化是明天的區域經濟。因為經濟成果並非一種單純的物質加機械、資源加資金,而是包括文化教育、思想精神、科技智慧等因素的綜合凝結。社會曆史的發展實踐表明,經濟需求有著明顯的文化導向。用美國未來學家托夫勒的話說,就是由原來隻能滿足少量基本物質需求的經濟,轉變為力求滿足永無止境的各種精神需求的經濟,這在知識經濟的時代表現尤為突出,成為社會的發展趨勢。第三,地域文化本身具有一種強大的精神力量。現代市場經濟絕不是沒有主體的單純經濟運作過程,而其主體就是具有健全的經濟理性和道德約束的人。經濟發展離不開人的文化素質的提高,一定的經濟土壤必然生長出與之相適應的文化。當地域文化經過挖掘、整合、歸納、成型,被群眾所認可進而深入人心之後,它就會成為一種粘合劑,使廣大幹部群眾團結起來,樹立起共同的理想追求、價值觀念,從而對本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時時刻刻發生影響和作用。不同的地域文化也塑造不同品位的人,不同品位的人創造出有著質的差異的生產力的其他要素,進而影響到經濟發展、社會興衰。第四,地域文化本身也可以發展成為重要的產業。隨著現代社會人民物質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精神生活的需求也越來越高。地域文化在提供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的同時,逐漸地發展成為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硬件產業。例如山東的泰安、青島、曲阜,陝西的西安、四川的成都、雲南的昆明、西南重鎮重慶、長江三角洲明珠上海以及首都北京等地,人文薈萃、名勝雲集,吸引眾多外地人前去旅遊觀光,帶動了上述地區的交通運輸、商業貿易、餐飲服務、旅遊觀光等第三產業的發展,並形成連鎖反應,促使當地第一、第二產業相應有所發展。

總之,地域文化和科學技術一樣,也是一種生產力,一種競爭力,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動力。文化興,則人氣旺;人氣旺,則經濟活。我們過去一度堅持的經濟欠發達地區“先經濟、後文化”的發展觀,事實上導致了文化建設長期滯後的局麵。文化與經濟結合不夠、資源保護開發利用沒有突破性進展、眾多文物自然和人為毀損嚴重、不少民族民間藝術形式瀕臨滅絕,深層次的文化底蘊沒有有效地得以開發保護和利用,文化資源優勢未能有效發揮出來,文化建設與廣大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不相適應,與構建和諧社會、全麵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要求不相適應。這樣的糊塗思想再也不能繼續下去了。我們一定要以前瞻性、戰略性的眼光,深刻認識文化對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把發展文化生產力作為增強綜合實力和競爭力的重要內容,進一步推動經濟與文化的融合,做好“文化經濟”這篇大文章,增強甘肅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活力、實力和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