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3章 中篇(5)(1 / 3)

2.惡化的生態環境促使甘肅隻有發展無煙工業才能走可持續發展之路。發展才是硬道理,具體到甘肅,究竟怎樣發展,選擇什麼樣的突破口,一直是甘肅人孜孜探求的課題。但很明顯,這種探求發展應該是奠基於甘肅省情之上、符合甘肅的實際。那麼,甘肅的省情是什麼?這也是甘肅省委書記蘇榮一直思考的問題。對省情的認識,他說基本上可以用三句話來概括——“自然條件差,經濟總量小,人均水平低”。。另外也有專家學者將其概括為六句話,即“曆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自然條件差、經濟總量小、城鄉二元結構特點突出、貧困落後”。甘肅自然條件差,一個表現就是高原、高山地、溝壑居多;沙漠、戈壁、草原相間。這些地區多數自然條件嚴酷、氣候嚴寒、土地瘠薄、幹旱少雨。比如,位於臨夏縣東鄉族鄉的妥家灣,麵積三十平方公裏,有毛溝十條,支溝八十多條,水土流失占總麵積的74%,而且逐年擴大。人們形容這裏的地理地貌是:“山大溝深盡彎彎,莊稼長在崖邊邊,出門盡是爛枯圈(陷穴),缺吃缺水缺燒煙(燃料)。”如此惡劣的自然條件,再加上對環境人為破壞的加劇,導致了草原退化、水土流失、土地資源減少及沙漠化、鹽漬化等問題日益突出,特大沙塵暴、黑風暴頻繁光臨甘肅上空。甘肅省保安族聚居地,由於人口密度過高,使得林木資源的承載力極度弱化,而人口的持續增加又加劇了人們為生存而對資源的超限度索取。這種超額索取行為導致牧草、耕地、森林等資源縮萎嚴重,且補充困難,有限的資源不能得到休養生息,以至於當地人生存環境極度惡化,貧困現象愈發嚴重。麵對如此脆弱的生態係統,如果仍然不顧現有的經濟技術條件,盲目鋪新攤子,上新項目,對自然資源進行災難性開發,隻會導致這些地區生態係統徹底失衡,甚至危及當代人的生存,更不用說進行可持續發展了。所以,在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的同時,應充分認識到這一實際情況,隻有在“優勢資源”上大做文章,才有發展可言。而甘肅的“優勢資源”表現在哪裏呢?就是那些“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文化資源,而這些文化資源,在本地人看來,也許是非常普通、司空見慣的。如:一首民歌、一個舞蹈、一件民族服飾等。但是一旦這些飽含著濃鬱地方文化特色的產品進入市場,將會因其神秘的魅力而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而且這種資源極易開發,成本低,可再生,且無汙染,不影響生態環境,這對生態環境原本已很脆弱的甘肅而言尤為重要。目前,很多地區正大力發展文化產業,為經濟活動融入地域文化內涵。如一些民族地區做民族服裝生意,將自己製作的服裝打人國內和國際市場,這些民族的蠟染、挑花、刺繡等都在市場上走俏。可見,我們利用自身獨有的文化優勢,大力發展文化產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3.現實的消費趨勢決定了甘肅應優先發展文化產業。文化消費既是文化產業最終成果得到社會承認的表現,也是推動文化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文化消費保持一定水平的增長速度是測量文化發展水平的重要標誌。2003年,我國人均GDP突破了1000美元大關。根據國際經驗,這種情形下,文化消費在個人消費中應占到18%,這也就意味著我國文化消費的總量應該在10900億元,而目前我國的文化產業實際產值僅5300億元,所留下的巨大缺口為文化產業留足了廣闊的空間。2006年1月11日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文化藍皮書《2006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也預測,在近兩年出現的以住房和汽車為代表的消費升級後,下一輪消費升級的帶動性項目將是教育、旅遊、醫療、電信、信息和家庭娛樂商品等文化消費。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2006年:中國文化產業發展報告》主編張曉明說,從居民消費的角度來看,醫療消費、教育消費和文化消費這三種支出,實際上存在一種相關的關係。當居民消費中,醫療消費越多、教育消費越多,文化消費就越多。這是一般的規律。就甘肅省文化教育娛樂消費指標的了解,蘭州、酒泉等地市居民文化消費量較高,人均853元,農村僅為202元,城鄉文化消費差距較大,城鎮遠遠高於農村,與發達省份差距很大,說明經濟發展滯後,影響了我省城鄉居民的文化消費。但另一方麵,按照預計10%的年均增長速度,兩三年後,全省潛在的文化消費量將達到203億元,這與目前的108億元相比,發展空間還是很大的。所以,我們應認真研究怎樣培育文化市場,變潛在的消費需求為現實的文化消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