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之,敦煌在歲月的滄桑中已經走過了近5000年的漫長裏程,它同神州大地一樣,具有光輝而悠久的曆史,它不僅繁衍哺育過多民族的祖先,也是曆代統治者輪番表演的舞台,它同祖國的命運休戚與共,也是中華曆史不可分割的部分。自西漢設敦煌郡以來,它不僅是開辟疆域、捍衛祖國的前沿陣地,也是東西方國際通道上的樞紐,它是聯結世界四大文明古國燦爛文化的紐帶,凝結著世界各族人民深厚的友誼。盡管我們早已聽不到三危山下先民們悠揚的牧歌,也看不見陽關古道上過往頻繁的使節、商賈,看不見那旌旗如潮、劍戈林立開創祖國基業的浩蕩大軍,更看不到那眾多國家數以千計的龐大使團奔赴交易盛會的壯觀場麵,然而那眾多的文化遺跡,卷帙浩繁的典籍文獻,以及輝煌的石窟寺院卻生動地、真實地記述和呈現出了那些早已音塵渺茫去而不返的艱苦歲月和輝煌年代,如今如何利用敦煌的文化價值,如何將其推動敦煌旅遊經濟的發展,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二)敦煌文化與敦煌旅遊經濟發展
敦煌文化,是甘肅人文曆史中最重要的部分。敦煌在甘肅,是甘肅人的驕傲,也是祖先留給甘肅人最寶貴的遺產。敦煌作為甘肅最重要的旅遊景點和東方藝術寶庫,提升了甘肅的知名度,為甘肅的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做出了不小的貢獻。在敦煌旅遊景點建設、敦煌旅遊產品、以敦煌題材為主的文藝創作、敦煌醫藥、敦煌飲食的開發方麵,正在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優勢。但毋庸諱言,迄今,我們對敦煌地位和作用的認識還遠遠不夠,“敦煌”二字的含金量還沒有被充分挖掘,“敦煌”在人們心目中還隻是一門“世界顯學”、一個旅遊勝地,還沒有一家依托敦煌文化做大做強的企業,敦煌文化產業的知名品牌也沒有。雖然敦煌學的研究越來越受重視,但很少有人專門從事敦煌文化資源開發和利用的研究,政府還沒有專門製定敦煌文化產業化開發的規劃,敦煌文化的開發和產業化還處在無序和自然發展的狀態當中。敦煌文化資源在地方經濟中發揮的作用與它潛在的價值和聲名顯赫的地位遠不相符,所以如何利用敦煌文化,促進敦煌旅遊經濟發展,是人們必須關注的問題。
為了充分發揮敦煌文化資源的優勢,將敦煌確立為甘肅旅遊經濟發展的龍頭,就是要構建以敦煌為中心的大旅遊圈,其目的在於以敦煌文化為依托,有序開發敦煌周邊旅遊資源,對增強甘肅旅遊業的國際競爭力。
1.敦煌旅遊發展的有利因素。(1)區位優勢突出,利於整合區際資源。敦煌旅遊圈地處歐亞大陸橋和古絲綢之路咽喉要道,是我國中原地區通西域的必經之地,西北內陸幹旱區河西走廊綠洲經濟帶的“發展中心”,東可以連接內地和東部發達地區,西、南可以輻射新疆地區和青藏高原,北與內蒙古和蒙古國接壤,是中國旅遊黃金線路“絲綢之路”上的中心之一,在西部大開發中,敦煌旅遊圈可依托區位優勢,發揮極品旅遊資源的極化作用,整合區際資源,發揮絲路文化優勢,建成西隴海一蘭新經濟帶上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重要樞紐和西部大開發戰略支撐點。
(2)經濟活動的兩重性,利於旅遊圈的建立。改革開放至今,經過20多年的經濟建設,敦煌市的經濟活動總體上呈現出既封閉又多方位開放的兩重性特點。敦煌市雖隸屬酒泉地區管轄,但敦煌至酒泉相距約404公裏,城市經濟生活聯係並不緊密,且地域四周為戈壁、沙漠包圍。區域內縣城間距離相對較遠,其他縣(如安西、阿克塞等)的社會經濟水平相對較低,整個區域呈現出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特征。作為深處內陸的一個縣級市,敦煌市的經濟生活相對獨立。另一方麵,敦煌市得天獨厚、舉世無雙的旅遊資源又決定了敦煌作為一個旅遊文化名城與外界有廣泛的經濟、文化聯係。盡管自身因為旅遊產品、產業管理和交通因素的限製,敦煌與區域外的經濟流通尚欠規模,但它作為旅遊文化名城韻外向性城市的特點和發展要求,已展露無疑。經濟活動的兩重性為敦煌旅遊圈的建立提供重要經濟基礎,使旅遊圈的成功建立成為可能。
(3)資源集聚效應明顯,利於整體協調開發。特殊的地理位置和發展曆史,使該區域的自然、人文旅遊資源高度集中在敦煌的周圍,旅遊資源的集聚效應和比較優勢明顯,這對構建敦煌旅遊圈、促進旅遊經濟的有效運行具有明顯的集聚優勢,主要表現為資源類型的多樣性和景區之間層次關係的協調性。
人文旅遊景觀和自然旅遊景觀交相輝映。據不完全統計,本旅遊圈有人文旅遊資源21項,自然旅遊資源18項(所統計資料僅考慮到省級以上旅遊景點)。西北內陸幹旱區大漠、雪山、綠洲等生態景觀、特有的民俗風情在本旅遊圈均有體現,具有吸引海內外,尤其是對都市遊客具有獨特魅力。在資源的層次關係上,既有世界文化遺產、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和自然保護區等風景區,也有省級、地區級的旅遊景點。組合性的優勢為本旅遊圈多目標、多層次的綜合開發提供條件,也為本旅遊圈的整體優化提供了可能。2002年西漢酒泉勝跡獲得4A級旅遊區的稱號,敦煌仿宋沙洲城、敦煌三危山旅遊區榮獲2A級旅遊區的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