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下篇(9)(1 / 3)

3.民族精神中集體主義至上性和內聚性。甘肅少數民族長期以來生活在十分艱苦的環境中,加之民族自身的弱小,在曆史上曾遭受到外族統治者的壓迫。這種壓迫和社會環境,不但養成了一種粗獷、豪爽、吃苦耐勞的民族性格,而且培植了天然的民族集體主義精神。每個民族成員,都會自覺不自覺地感到個人無能為力,而民族集體的安全和尊嚴對個人來說至關重要。這樣就使每個成員產生了對民族集體的強烈依賴感,並以十分警惕的眼光去看待外部事物,擔心民族的安全、民族的生存權利和民族尊嚴受到威脅。作為民族共同意誌、共同認識的民族文化,必然要集中反映這種民族的情感。一方麵使得甘肅少數民族的文化具有一種天然的內聚能力;另一方麵也容易走向極端,導致狹隘的民族主義,導致對外界的猜忌和不信任,強化民族心理的封閉,誘發盲目排外的情緒,極不利於同外部世界的交往和民族的發展變革。表現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內聚性特征。如在世界觀上敬天、順天思想以及對“神”的崇敬,在思維方式上長於形象思維,人際交往中熱情好客、質樸坦誠,而性格則內斂敦厚、保守務實等。

4.開放與保守並存的文化二元性。經濟對文化的需要總是促進文化發展的極大動力。一定的民族形成一定的文化,一定的文化又是以個體的人作為載體。因此文化對經濟的影響,其實質就是文化通過對人的影響而產生對經濟發展的文化力作用。文化力作為物質力量與精神力量相結合的綜合社會力,一方麵可以形成民族的凝聚力、價值取向的同心力,從而促進市場經濟的思維模式、行為方式和組織度的建設,另一方麵它可以通過潛涵或內隱的力量作用於市場經濟主體——人的發展和現代化,塑造和培育具有現代意識的勞動者和各方麵人才,強化智力資源和文化資源的開發與保護。在甘肅大中城市近郊輻射帶農業發達地區,由於經濟往來與商品生產的發達,其外向型的經濟同時帶來文化的發展與繁榮,使人們思想觀念、經濟意識都有長足進步。比如甘南藏族自治州接近拉卜楞寺等旅遊區的農牧民,其商業意識、思想觀念就比其他地區的農牧民要領先得多。而後一部分居住在自然環境極端惡劣的地區的農牧民,由於落後生產力和自給自足生產方式的製約,形成了相對保守的思想觀念與文化氛圍。可以說文化二元結構直接根源於經濟二元結構。正是因為經濟發展不均衡,才出現了這種文化發展的落差。不過現階段甘肅民族地區的文化二元結構還是保守型一元占主導地位,開放型文化隻是嶄露頭角,尚未形成很大氣候。甘肅少數民族文化的二元性特征,使得甘肅少數民族文化與經濟的關係呈如下表現:從物質文化角度看,甘肅少數民族幾千年的曆史演繹,反映了一個相對的、由盛及衰的變遷過程。早在秦漢隋唐時代,甘肅古代民族戎、羌、匈奴和鮮卑等民族還居住在草豐水美、遍地牛羊的大草原上,過著“逐水草而居”的遊牧生活。但隨著宋元以後中國經濟中心逐步南移,西北民族地區的經濟也逐漸落後於東南沿海一帶,形成巨大的落差。據不完全統計,現在甘肅少數民族貧困人口近千萬,占其民族總人口的一半以上。甘肅民族地區交通、通訊和技術等方麵均處於滯後狀態,並最終直接造成文化的落後。因為麵對惡劣的自然環境,甘肅少數民族不得不在生存經濟的縫隙中苦苦掙紮,這種殘酷的生活現實使他們更多地將希望寄托在“來世”的安排,從而使宗教廣為流傳。因此在物質文化方麵所形成的少數民族的文化力是相對微弱的。從製度文化角度看,由於傳統文化積澱與宗教信仰形成了甘肅少數民族地區非正式規則的強大與正式製度的弱小,因而在現有製度安排基礎上形成的文化,往往表現出與市場經濟的不適應,並最終構成經濟發展的壁壘。從價值觀念角度看。甘肅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中的基本的民族認同思想依然居主導地位,因此各少數民族農牧民還無法擺脫其思想的惰性與觀念的束縛,因而所形成的文化力還在短時間內無法與市場經濟接軌。

總之,文化與市場經濟之間互動循環、相互支撐的關係,表明了人力資源的重要性。雖然甘肅少數民族現階段某些文化觀念構成了經濟發展的壁壘,但市場經濟的發展必將通過對少數民族的逐步滲透而影響到文化,而文化一旦與經濟發展形成目標一致的合力,那麼人的潛能就能得到充分發揮,從而帶動整個經濟高速發展。

(三)現代化背景下甘肅少數民族文化的發展優勢

甘肅是一個多民族的省份,是曆史上民族融合的重要地區之一,同時又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區。絲綢之路的開通使其成為中西交往的要道,華夏漢文化與西城少數民族文化、中西方文化均在這裏碰撞、交融、重新組合,形成了獨具地域風格的文化特征,體現出獨特的文化精神,具有民族文化多樣性豐富的特點。這一特點客觀上決定了甘肅各民族人口規模、傳統技術與民族文化之間的族際差異,以及宗教信仰、語言文字、民俗習慣、經濟文化類型等多民族文化載體的存在,始終是影響甘肅民族地區現代化發展進程中不容忽視的影響因素,所以利用甘肅少數民族文化價值,使少數民族文化在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中發揮重要作用,是一個需要充分認識的問題。

1.甘肅少數民族文化多元化決定了發展道路選擇的多樣性。甘肅民族地區社會發展的曆史,是一部實現社會跨越式發展的現代史,但是,這一社會跨越式發展的限製因素較多,主要反映在“三個文化障礙”方麵,即少數民族進行經濟交流、文化交流時麵臨著更多的語言文字、民族習慣、宗教習俗等文化障礙;少數民族受教育機會少,人口文化素質普遍較低;少數民族自身的價值觀、財富觀、職業觀和生產、生活方式,使甘肅民族地區在現代化發展進程中麵臨著更大的發展阻力和障礙。這些“文化障礙”是造成甘肅民族地區現代化發展進程緩慢的重要原因。

甘肅民族地區自古地處東西南北民族乃至國外民族遷徙、交往要道,許多民族都曾在這裏聚散停留,使之成為各民族文化的彙聚之地。從絕對數量來看,少數民族人口多達1.06億人(國家統計局,2001),這一人口規模遠遠超過世界上許多國家的人口規模(表1),使其成為中國民族文化多樣性最豐富的省份之一(如表1)。從相對數量來看,少數民族人口相對較少,僅占全省總人口的8.41%,但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的分布特點,使得民族文化“獨具特色、異彩紛呈”(表2)。這種民族文化的紛繁多樣、民族人口的雜處相依,決定了甘肅民族地區現代化發展進程中既麵臨著諸多錯綜複雜的民族問題,又麵臨著發展道路選擇的多樣性。

2.進一步深化認識甘肅少數民族文化的現代價值。如果考察甘肅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演進曆程,曆史已給了我們嚴肅的教訓,提醒我們必須重視少數民族傳統文化體係的經濟、社會與政治意義。曆史的經驗表明,充分利用民族文化多樣性,不僅可最大限度地為各民族提供充分的發展機會與廣闊的發展空間,而且還可確保各民族現代化道路選擇的真實性。這就需要保持民族文化的傳承性,充分認識千百年來延續至今的傳統民族文化體係在少數民族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價值,尊重各民族立足於傳統民族文化維係的經濟結構、產業體係以及多樣化選擇,而不是簡單機械地拋而不是簡單機械地拋棄或否定傳統民族文化,這是加速推動民族地區現代化發展進程必須加以重視的重要方麵。

(1)傳統產業優勢。在長期曆史發展中甘肅少數民族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建築、民族服飾、民族佳肴、民族手工藝品等傳統產業,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真實地再現了各民族的文化傳統,不僅具有獨特的現代經濟價值,而且還有可能成為民族地區未來最具發展潛力和市場競爭力的產業部門。

民族地區的人口密度與民族構成(表1)

┏━━━━┳━━━━━━━━━━┳━━━━━┳━━━━━━━━━━━━━━━━━━━━━━━━━┓

┃ ┃人口密度 ┃少數民族 ┃ 民族構成 ┃

┃地區 ┃ ┃ ┃ ┃

┃ ┃(人/KM(2上標)) ┃數(個) ┃ (>1000人) ┃

┣━━━━╋━━━━━━━━━━╋━━━━━╋━━━━━━━━━━━━━━━━━━━━━━━━━┫

┃ ┃ ┃ ┃漢、蒙古、滿、回、達斡爾、鄂溫克、朝鮮、鄂 ┃

┃內蒙古 ┃ 20 ┃ 43 ┃ ┃

┃ ┃ ┃ ┃倫春、錫伯、壯、藏 ┃

┣━━━━╋━━━━━━━━━━╋━━━━━╋━━━━━━━━━━━━━━━━━━━━━━━━━┫

┃ ┃ ┃ ┃漢、壯、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水、 ┃

┃廣 西 ┃ 199 ┃ 28 ┃ ┃

┃ ┃ ┃ ┃彝、仡佬 ┃

┣━━━━╋━━━━━━━━━━╋━━━━━╋━━━━━━━━━━━━━━━━━━━━━━━━━┫

┃西藏 ┃ 2 ┃ 37 ┃藏、漢、門巴、珞巴、回、納西 ┃

┣━━━━╋━━━━━━━━━━╋━━━━━╋━━━━━━━━━━━━━━━━━━━━━━━━━┫

┃寧夏 ┃ 105 ┃ 30 ┃漢、回、滿、蒙古 ┃

┣━━━━╋━━━━━━━━━━╋━━━━━╋━━━━━━━━━━━━━━━━━━━━━━━━━┫

┃ ┃ ┃ ┃維吾爾、漢、哈薩克、回、柯爾克孜、蒙古、 ┃

┃新疆 ┃ 11 ┃ 47 ┃塔吉克、錫伯、滿、烏孜別克、俄羅斯、達斡 ┃

┃ ┃ ┃ ┃爾、塔塔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