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0章 亟待搬遷的苗寨(1 / 1)

2010年1月20日,是調查的第一天。說句心裏話,心中既充滿了好奇,又滿懷著興奮。對於我這樣一個北方人來說,他鄉的一切都是那樣的陌生,那樣的疏離。雖說,我也是來自農村,也來自鄉下,但家鄉一切與這裏有著千差萬別。這天,我們就在調查的大本營——長田村的羅家灣展開了我們第一天的調查。

羅家灣,是一個風景不錯的小村子,村子緊挨著夜郎湖,風景秀麗,雖說是冬季,但景色還是保留著幾分秀美。

1月21日,我們來到了離羅家灣比較遠的一個寨子——棟青寨。去棟青寨的路很遠,我們走了近一個小時才到。去棟青,路是不怎好走,上坡路,沿途是典型的喀斯特結構地貌,路的兩邊石頭林立,就像雲南的石林那樣,我們費了老半天的力氣才走到了山坡上,棟青就坐落在山上。

棟青是一個比較缺水的小村子,每天村民要走很遠的路到幾公裏外的地方去挑水,這一去一回要兩個小時左右,這邊缺水的情況非常的嚴重。一年下來,除了雨季外,其他的月份都要出去挑水,平時的水,先滿足人的所需,然後才是家畜的。挑水的時候,是不分男女老幼的,上了年紀的老人,如果家裏沒有年輕的勞動力,就隻能自己去挑。鄰裏之間,並沒有像我們平時所說的那樣,什麼遠親不如近鄰,村裏人並沒有這般的融洽緊密。挑水的時候,大家都各顧自家的事情,對於那些外出打工,隻留下風燭殘年的老人和瘦弱的婦人家庭,挑水的重擔可以想見。村裏生活條件都很差,很少有人買水吃,或者說是去雇人挑水吃。

在一位農戶家,我們碰見了這樣的一種情況。家中的男主人剛剛去世,留下了女主人和幾個未成年的孩子。為了生計,女主人的弟弟就常年吃住在女主人家中。家中的孩子們平時也不稱呼他為叔叔,而是叫他爸爸。這種事情也可以理解,在農村,男人要頂一片天,沒有男人的家庭,就像沒有了天一樣。僅憑一個女人,要想將幾個孩子養大,困難是可想而知的。

棟青是一個苗族聚居的小村子,全村30多戶,生活水平相當的差。按理說,少數民族地區,政府在各種補貼和補助上,要多加投入,這樣更有助於民族地區的團結和穩定,可是像棟青這般貧困的村子,並沒有這樣那樣的補助。其次,像棟青這樣,生存環境比較惡劣,生活條件比較困難的地方,應當通過移民搬遷的方式,來讓村民們生活在一個比較好的環境裏麵。

在棟青,每一天所感受的都是心靈的觸動和震撼。這震撼和觸動,源自真實觸摸和聆聽。

在一戶楊姓人家中,我們聊了起來。通過聊天,我們了解到,這家人有三個孩子,老大和老二早已分家立戶,隻有小兒子和老奶奶在一起生活,而小兒子常年在外麵打工,老奶奶平時就和大兒子生活在一起。一座五十多年的老房子,分住著兩戶人家,大兒子住在西邊的這個屋子,老奶奶住在東麵的那個屋子,而老奶奶的二兒子就住在離老奶奶家不遠的地方。老奶奶和大兒子在一起,平時吃也不在一起吃,幹活的時候,老奶奶也是自己幹,兩個在家的兒子根本沒有起到任何的作用,什麼養兒防老,在這裏,兩個兒子一點也不起作用。看著七八十歲的老人還在忙碌,還在勞累,心裏真不是個滋味。

那天,我們到棟青的時候,天氣不是很好,陰沉沉的,有些冷,而老奶奶住的屋子裏麵一點火星的都沒有。結束了一天的調查,我的心裏感慨頗多……

(劉佳2006農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