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龍門鏢局》 深藏“寧氏”功與名(1 / 1)

《龍門鏢局》 深藏“寧氏”功與名

觀點

作者:劉一手

坐在沙發上,趴在電腦前,手捧iPad,用零食打發看片時間,邊看邊發著微博聊劇情,在朋友圈上吐槽,在40集之後,你發現《龍門鏢局》和其他國產劇其實沒有太大區別。

寧財神憋了7年,試圖把《龍門鏢局》與其他國產劇區別開來,可惜他走不出這個江湖,早就是一片糨糊。無厘頭、穿越、後現代,7年間,中途眾多的神劇和雷劇都先後讓觀眾和網民完成了“審美”洗禮。《龍門鏢局》沒有了當年《武林外傳》的石破天驚,也不足為奇。

《龍門鏢局》是個比《武林外傳》更霸氣側漏的片名,你如果抱著想看到類似《新龍門客棧》那樣——飛簷走壁、刀光劍影的打鬥;義薄雲天、俠肝義膽的江湖奇俠;人物在生離死別時喊出高貴的口號、並拯救武林的劇情……那注定是要再次失望透頂的。寧財神的作品永遠不會給你這樣的機會。該劇用各種閃爍著小機靈的無厘頭技巧瓦解著你的觀看體驗:在即將淚流滿麵時卻給你笑穴點上一下,一邊無厘頭惡搞一邊卻蠻不講理地插入絮絮叨叨的人生思考,義正詞嚴中冷不防的來上一段無節操扯淡,這種碎片化的觀看體驗讓人處於一種精神分裂的狀態之下。你不知道下一分鍾會是煽情還是惡搞,是玩深沉還是假正經,就像明明是想看《開心麻花》,卻看到了山寨版的孟京輝。

即便如此,在粗製濫造毫無想象力的遍地國產劇中,《龍門鏢局》還是持續用40集足斤足兩的笑料反複填充著饑餓觀眾的胃口。很久沒有一部能讓人帶著暢快的微笑從頭到尾看完的電視劇出現了,尤其是在上半年《新編輯部的故事》幾乎徹底敗壞了我們味蕾的時候,《龍門鏢局》這樣的甘飴來得恰到好處,更何況是在迫切需要娛樂消費的暑期檔。

盡管眾多《武林外傳》的鐵粉會抱怨《龍門鏢局》的各色人物諸多不般配,摧毀了他們年輕時的美好記憶和想象。但陸三金分明就是那個陸三金,而不是白展堂,秋月就是秋月,不是郭芙蓉。寧財神不可能把7年前的自己又複寫一次。這次他的回歸著實不易,他生怕別人忽視自己的存在,從片子的第一分鍾開始“寧氏”標簽就呼嘯而來,並提醒各位看客,《非誠勿擾》裏和孟非對貧的那個叫“陳萬寧”,而在《龍門鏢局》裏深藏功與名的才是“寧財神”。從某種意義來看,他憋了7年才出一部劇即便不算有誠意,也算是蓄力發大招了。不過,首先我們應該選擇性地遺忘那部慘不忍睹的《大笑江湖》,以及省略他那若幹讓人連名字都無法記起的劇集。

寫到這裏,我有必要提醒國內那些想入非非的製片方和學者,應該重新審視編劇在影視劇生產流水線上的價值和意義。在這個連編劇分工都沒有推廣的影視製作“第三世界”裏,已經有不少人開始津津有味地談論著Netflix《紙牌屋》,並把大數據掛在嘴邊,操著時髦的新媒體詞彙,試圖用一些神秘莫測的高端理論聲稱——編劇對故事和人物精心雕刻的手工活,就快要被記錄用戶行為習慣的數據代碼取代了。我對這種玩弄概念的人士一向敬而遠之。每年都會有大量的資金湧向影視圈,堆砌明星,堆砌特效,堆砌營銷,然後製造出一大堆垃圾。負責任的做法應該是更多地歸故事,回歸手工作坊的匠人時代,相信藝術的原始規律,而不是那些光怪陸離速朽的玩意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