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 洛山定林寺(1 / 2)

吃了一口這裏的飯菜之後我就明白為什麼這個假和尚願意早上起來跑到寺院裏來吃飯了,絕不僅僅是為了省錢。飯很簡單,普普通通的包子,一碟簡單的炒青菜,還有一碟醃製的苦瓜,雖然簡單,但是吃到嘴裏卻回味無窮。那不是魚肉的那種重口鹹鮮,而是一種清淡悠長的清香。我仔細的嚐了嚐,這些飯菜裏麵沒有醬油醋的味道,但是還是非常鮮,我連誇好吃,明韻也是讚不絕口。

“別看老和尚整天神秘兮兮的的苦瓜臉,但是當廚子絕對有兩把刷子。這些飯菜我們隻是按照他的方法做的就比大飯店的好很多,你就說這包子吧,餡兒就是山裏的野菜,你們嚐嚐是不是沒吃過?”我仔細的品嚐了一下,卻是不知道是什麼菜,不是白菜也不是芹菜,也不是韭菜。

“這個菜是芥菜,每年我們采不少,但是你知道我們怎麼醃嗎?我們不是用大料茴香什麼的,我們采回來這些菜之後就把它們洗幹淨,就用我們小賣部裏的大粗鹽用手揉,直到把鹽全揉進去。然後用壇子裝好,壇子口和點黃土封住,然後就埋在地下,大約一個月就行了,當鹹菜吃也好,包餃子當餡兒也好,但是就是好吃。”我不知道芥菜是什麼菜,但是食欲大動,又吃了一個包子。我今天早上吃的格外多還有另一個原因,我從來沒有敞開肚皮吃過,也從沒有這麼安心的吃過飯。我以前吃飯的時候心裏總是有些警惕,警惕著別人打我或者踢走我的飯,或者討不到足夠的飯吃不飽。

“老和尚吧,除了臉苦點,人還不壞。每天上午給人算命,一天就算十個人,下午就靜靜的坐著,我們私底下幹點什麼事兒他也不管。”他一邊吃著一邊講起來老和尚還有這山的曆史來

“咱這山叫洛山,傳說是什麼時候從天上落在咱這裏的,就起了個洛山的名字。反正是曆史悠久了,咱這山上呢一直就有這座廟,不知道是什麼時候建的了,還有後麵那座道觀,白雲觀,都是很久了。最久的就是門外那棵在欄杆裏的銀杏樹了,你們都應該聽說過那棵樹的曆史。

“咱這裏本來不是旅遊區的,我們小時候還整天在這山上野來野去,那棵銀杏樹每年都結果,我們每年都要撿好多銀杏果回家烤出來當藥用或者賣給來收藥的,大約二十年前吧,市裏來個當官的,想搞點政績,於是就看上這座山了。

“這座山也確實好,雖然矮點,但是有水有林,還有寺廟道觀,後來據說還考出名人來,說哪個大文人曾經在這裏隱居來著,當然最重要的是那棵銀杏樹,三千年的樹齡了,全國就這麼一兩棵。後來這裏就圈起來收費了。咱們這廟吧,文革的時候破四舊和尚早他媽趕跑了。哎喲,阿彌陀佛、阿彌陀佛”他意識到自己說了髒話,趕緊宣了兩聲佛號才接著講:

“這寺廟一直沒有人,我們村裏其實一直沒把這裏當回事,我們村裏人誰家生不出孩子來了才跑來這裏求,別的事兒就去後麵的道觀求。文革那會兒破四舊,我們村兒不老積極的,就隻趕跑了和尚道士,裏麵的佛像啊什麼的都沒有花力氣去砸的。後來這裏圈裏了以後,上麵來人來考察,順便就帶了一個和尚一個道士,和尚就是這個和尚,那個道士就在後麵的白雲觀裏。

“剛開始我們村裏進山都要買票,我們當然不幹,和縣裏幹了幾回,後來我們就免費了。後來在這裏管理區書記的去少林寺考察說在廟裏燒香能掙不少香火錢,再算個命什麼的,可以搞一部分創收。老和尚剛開始不同意,但是小胳膊擰不過大粗腿,他隻好妥協了,不過他提出來,管香火就從附近村裏挑人進廟裏當和尚,真假無所謂,但是在寺廟裏一定要像個和尚,還要起法號。燒香他管不著,愛怎麼燒怎麼燒,但是算命一定要他自己來。

“剛開始沒有愛來的,誰願意當和尚給自己找晦氣啊?雖然有工資拿但是也沒有來的。我當時已經結婚了,在家裏種地快吃不上飯了,那一年老娘又死了,借錢辦的喪事,為了還債我就來了。沒想到來到就不想走了,因為除了死工資,勸客人燒香我還有提成拿,當年我就還清了債,還有不少盈餘。村裏這才有眼紅的,才有願意來這裏打工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