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連——黃連中的“大熊貓”
■真柏
100多年前的中國,清廷腐敗沒落、百姓民不聊生,麵對著掙紮在苦難邊緣的勞苦大眾,革命誌士秋瑾借詩抒懷,悲愴地發出了“同胞苦,同胞之苦苦如苦黃連。鞭笞同胞同犬馬,民賊自待若神仙。煙膏有捐酒有捐,房捐鋪捐無不全。襪履之微皆取捐,一草一木不寬便。我今必必必興師,掃蕩毒霧見青天”的疾呼。在這首《同胞苦》的詩歌中,秋瑾開篇就用苦黃連來形容當時民眾所遭受的苦難,足見黃連之苦非同一般。
深入人心苦文化
黃連是毛茛科的一種多年生常綠草本植物,其名稱的由來,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是這樣記載的:“其根連珠而色黃,故名。”在百姓心中,黃連早已成為“苦”的代名詞,就像秋瑾把同胞之苦比作“苦如苦黃連”一樣,當曆經生活磨難的人們在感歎自身命運艱辛的時候,總會情不自禁地說“命比黃連還要苦”。
黃連為何會這麼苦?奧秘就在於其根莖部含有一種名為“黃連素”的生物堿。這種特殊的物質又叫小檗堿,具有特別強烈的苦味。因此,早在秦漢時期的《神農本草經》中,就已記載了黃連的苦味。其後,如魏晉陶弘景的《名醫別錄》、明朝李時珍的《本草綱目》等曆代著名醫學典籍中,黃連“味苦、性寒”的特點也都被反複強調。
不僅醫藥界特別強調黃連的味苦,在大眾心目中,黃連的“苦”形象更是深入人心。有著數千年發展曆史的華夏民族,在曆經了種種苦難後,對黃連產生了一種特殊情感,借由黃連創造出了無數充滿睿智和幽默的歇後語,如黃連樹下彈琵琶——苦中作樂、黃連樹上吊苦膽——苦上加苦、黃連汁裏泡三年——苦透了、老太太吃黃連——苦口婆心、苦膽煮黃連——苦不堪言、黃連水洗澡——從頭苦到腳、黃連泡茶——自找苦吃、冰糖煮黃連——同甘共苦等等,這種來自民間大眾的智慧,構成了一道獨特的“苦”文化風景線。
在眾多與黃連相關的歇後語中,最著名的一句當屬“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這句大家耳熟能詳的歇後語是怎麼來的呢?據有關文獻記載,明代學者王陽明在教導弟子時曾說過:“啞子吃苦瓜,與你說不得,你要知苦時,還是你自吃。”後來有人覺得,苦瓜產在南方,北方人比較陌生,用苦瓜做比喻,很多北方人不太明白其中的含義。況且,相比苦瓜來說,黃連才是真正苦得出奇,於是,就把苦瓜改成黃連,成了“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沒想到這麼一改,果然得到了普遍的認同,這句歇後語就這樣曆經數百年廣泛傳了下來,黃連也因此成了苦味的“形象大使”。
良藥苦口利於病
盡管黃連之苦早已在人們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但這種味道苦不堪言的植物仍然受到了人們的廣泛青睞,因為其根莖具有特殊的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是我國一種非常有名的傳統名貴中藥材。
正所謂“良藥苦口利於病”,在《神農本草經》《金匱要略》《本草綱目》等古代醫學典籍中,都對黃連的這種特殊功效有所記述。金朝名醫張元素在他的《醫學啟源》之“藥類法象”中不僅概述了黃連的藥效,稱黃連能“瀉心火,除脾胃中濕熱,治煩躁惡心,鬱熱在中焦,兀兀欲吐,心下痞滿必用藥也”,還特別提及“仲景治九種心下痞、五等瀉心湯皆用之”。意思是說僅《金匱要略》的作者、東漢醫聖張仲景,就研製有黃連藥方10多個,足見黃連功效之強、藥效之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