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5章 世界舞台上的“救世主”(1 / 1)

世界銀行

世界銀行發展委員會於2010年4月25日通過了世行新一階段投票權改革方案,發達國家共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了3.13個百分點的投票權,使發展中國家整體投票權從44.06%提高到47.19%;中國在世行的投票權從2.77%提高到4.42%,由原來的第六位躍居第三位,僅次於美國和日本,坐上了世界銀行的“第三把交椅”。

與此同時,原來歐洲三強的“權力”則被削弱。德國的投票權從原來的4.35%減少到4.00%,法國從4.17%減少到3.75%,英國也從4.17%減少到3.75%。美國維持15.85%的投票權,依然穩坐頭把交椅。在亞洲國家中,日本從7.62%減少到6.84%,不過依然位列第二,印度從2.77%上升至2.91%,位列第七。

顯然,世行的經濟權力正在發生東移,特別是在向以中國和印度為代表的新興的發展中國家偏移,這也打破了歐美長期壟斷世行發言權的格局。對於中國而言,雖然隻是往前邁了三小步,但在其曆史上卻是具有標誌意義的一大步。自鴉片戰爭以來的一百多年的時間裏,中國曾經很長一段時間淪為世界曆史的旁觀者,手足無措地麵對西方商業、思想和政治的衝擊。但是現在,那個時代已經一去不複返了。中國回到了在西方崛起之前它一度長期占據的世界舞台的中心。

中國在世行中投票權的提高,將有利於促進中國與世界銀行的合作,更好地維護中國的利益。看到這兒,讀者朋友們心中一定會有一個疑問:究竟什麼是世界銀行?世界銀行是不是一個銀行呢?現在就讓我們走近世界銀行,揭開世界銀行的神秘麵紗。

世界銀行是世界銀行集團的俗稱,“世界銀行”這個名稱一直是用於指國際複興開發銀行和國際開發協會。下麵就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國際複興開發銀行和國際開發協會這兩個機構。

1.國際複興開發銀行

國際複興開發銀行是聯合國的一個專門機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政府間金融機構之一。

1944年7月在美國布雷頓森林舉行的聯合國貨幣金融會議上通過了《國際複興開發銀行協定》,1945年12月27日,28個國家政府的代表簽署了這一協定,並宣布國際複興開發銀行正式成立,1946年6月25日開始營業。

國際複興開發銀行的宗旨是:對生產性投資提供便利,協助成員國的經濟複興以及生產和資源開發;促進私人對外貸款和投資;鼓勵國際投資,開發成員國的生產資源,促進國際貿易長期均衡發展,維持國際收支平衡;配合國際信貸,提供信貸保障。

2.國際開發協會

國際開發協會是世界銀行集團的組成機構,專門對貧窮國家的開發項目和規劃提供優惠貸款。

國際開發協會之所以成立,是因為20世紀中葉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地區的發展中國家經濟十分落後,外債負擔沉重,自有資金嚴重不足,迫切需要獲得大量外來資金以發展經濟。可當時國際複興開發銀行的貸款門檻高,貸款數量又有限,無法滿足貧窮國家免息低息、數量龐大的貸款需求。於是世界銀行集團在1958年成立了一個能為貧窮國家提供優惠貸款的開發性國際金融機構,這就是1960年開始營業的國際開發協會。

國際開發協會的宗旨是:為世界上符合條件的低收入國家提供長期優惠貸款,幫助這些國家加速經濟發展,提高生產力,從而改善並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按照《國際複興開發銀行協定條款》的規定,世界銀行的宗旨是:

1.鼓勵國際投資,協助成員國提高生產能力,促進成員國國際貿易的平衡發展和國際收支狀況的改善。

2.通過擔保或參加私人貸款及其他私人投資的方式,促進私人對外投資。當成員國不能在合理條件下獲得私人資本時,可運用該行自有資本或籌集的資金來補充私人投資的不足。

3.通過對生產事業的投資,協助成員國經濟的複興與建設,鼓勵不發達國家對資源的開發。

4.在提供貸款保證時,應與其他方麵的國際貸款配合。

世界銀行在成立之初,主要是資助西歐國家恢複被戰爭破壞了的經濟,但在1948年後,歐洲各國開始主要依賴美國的“馬歇爾計劃”來恢複戰後經濟,世界銀行於是主要轉向向發展中國家提供中長期貸款與投資,促進發展中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幫助各發展中國家走一條穩定、可持續和平衡的發展之路。世界銀行主要著眼於幫助最貧困的人民和最貧窮的國家,在世界舞台上發揮著獨特的作用。

每天多學一點點

世界銀行有自己的服務宗旨和業務範圍。充分利用這一資源,對促進本國經濟的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