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我國應繼續穩妥推進人民幣彙率形成機製改革。
雖然麵臨美國的壓力,但我們應清醒地認識到,人民幣彙率事關我國對外開放和經濟發展,我國在該問題上應謹慎應對,“彙改”應繼續堅持“主動、漸進、可控”原則。
我國進一步推進“彙改”,需要因勢利導、趨利避害,力求使可能發生的負麵影響最小化。一是要確保彙率波動幅度可控,防止市場力量引起人民幣彙率超調的可能性。二是要堅持以我為主,使人民幣彙率的有序浮動符合我國經濟基本麵和宏觀調控的需要。三是在人民幣彙率管理和調節中要注意采取漸進方式,為企業結構調整留出相應的時間,使企業逐步消化人民幣彙率浮動的影響,促進產業有序轉移和升級,保持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總體競爭力,引導就業更多向服務業轉移。四是要加強對短期投機資本的監測和管理,防範資本大規模流動給國內金融體係造成大的衝擊。10年來,人民幣彙率形成機製改革按照主動性、漸進性、可控性原則以我為主有序推進,總體上對我國實體經濟發揮了積極影響,為宏觀調控創造了有利條件,也在應對國內外形勢變化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取得了預期的效果。
總之,我們應充分考慮到人民幣彙率波動的經濟金融風險,並吸取日元升值的慘痛教訓,采取積極穩妥的應對之策。而且,需要指出的是,彙率屬於國家貨幣政策的核心,不應由他國來決定。中國經濟確實麵臨結構轉型、擴大內需以減少對出口的依賴等一係列問題,但人民幣彙率政策應當是根據中國經濟長遠發展的需要而做出的慎重決定,否則不論對中國經濟還是世界經濟都可能產生嚴重後果。
十二、正確認識中國經濟實力地位
近年來,中國經濟實力日益突出,影響力持續擴大,引起全球廣泛關注。中國已崛起為全球第二經濟大國,正努力追趕作為世界頭號經濟大國的美國,並在經濟總量方麵將位列第三的日本遠遠甩在身後。但中國經濟大而不強,存在很多缺陷,應保持清醒頭腦,謹慎低調,防止國際上由“中國超美論”而引發“中國威脅論”、“中國責任論”等於我不利的論調。同時,中國經濟發展仍麵臨很多外部風險,須高度重視並積極應對。
(一)中國已具備強大經濟實力,區域乃至全球經濟影響力越來越大
1.綜合經濟實力增長快
近年來,中國經濟進入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經濟增速逐漸放緩,難再達到兩位數的經濟增長,但由於中國經濟規模已經十分巨大,7%左右的經濟增長創造的國民財富甚至比以前更大。雖然美國經濟正在恢複,但經濟增長速度遠遠低於中國,因此中國超越美國成為世界最大經濟體將是可以實現的目標。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的數據,以國際上普遍認可的彙率法計算,2014年中國GDP為636463億元人民幣,以美元計首次突破10萬億美元大關,中國成為繼美國之後又一個“10萬億美元俱樂部”成員,同時GDP總量穩居世界第二。據統計,2000年中國GDP首次突破1萬億美元,2005年突破2萬億美元,2009年超過5萬億美元。從跨入GDP萬億美元俱樂部到成功突破10萬億美元大關,中國用時14年。相比之下,美國1970年GDP為1萬億美元,早於中國30年,而到2001年才達到10萬億美元,從1萬億到10萬億,美國用時31年。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數據,2014年日本GDP約為4.6萬億美元,不及中國的一半。
與此同時,在進出口、跨境投資及外彙金融等領域,中國也在亞太地區乃至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占據重要位置。據統計,2013年中國進出口貿易額達到4.16萬億美元,超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貨物貿易大國。同期,中國外資流入達1176億美元、對外投資規模達902億美元,分別名列全球第二位和第三位,成為世界跨境直接投資大國。據中國人民銀行於2015年發布的《2014年金融統計數據報告》,截至2014年年底,中國國家外彙儲備餘額為3.84萬億美元,穩居世界第一。加之人民幣國際交易地位逐步上升,中國已開始躋身於全球金融大國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