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9章 熱點問題篇(13)(2 / 3)

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不僅給中國帶來更大的回旋餘地,增加了中國參與區域經濟一體化的信心,也給亞太地區的經濟一體化帶來了重要驅動力。作為東亞地區的大國,中國經濟實力的上升以及持續快速增長的態勢,一方麵通過市場力量為東亞經濟合作提供了良好的經濟基礎和廣闊的合作空間,主要表現為區域經濟凝聚力的增強、區域經濟增長力的提升和區域分工格局的優化;另一方麵中國對東亞經濟合作製度化方麵的追求也為本地區合作注入了推動力,從而極大地推動了其進程。【46】

4.拋開世界排名和增量比較,仍須理性看待中國經濟實力。

一方麵,中國GDP總量超越美國隻是時間問題,這在學界不是秘密,幾乎不存在趨勢上的疑問。過去30多年,中國經濟增速將近10%,而美國是3.3%左右;近幾年,中國經濟增速雖有所放緩,但仍處於7%左右的合理區間,2020年之前保持6.5%以上的平均增速問題不大。所以,中國經濟規模超越美國,基本上是確定趨勢。另一方麵,中國經濟家底究竟有多厚,實力有多強,也是明眼人自知。美國《華爾街日報》2014年曾載文稱,即使按購買力平價法(PPP)計算,中國人均GDP隻排在全球第99位,遠遠落後於美國的第12位。

與此同時,決定經濟實力的,不僅是規模,更是質量。從宏觀角度看,中國經濟存在不平衡、不協調和不可持續問題,製約了經濟實力的進一步快速提升。從微觀角度看,部分中國企業獲得的國際高排名,仰仗的隻是“規模”,而非“品牌”,其產品和服務缺乏高質量,難以獲得國際市場的認同。

此外,盡管經濟快速發展伴隨的兩極分化造就了相當數量的富裕階層,但中國國內金融市場發展尚不充分,沒有形成足夠成熟的理性投資者,導致中國投資者在國際市場的名聲和影響力都受到一定影響。

當下,我國經濟正處於“三期疊加”的新常態,麵臨重重挑戰。中國經濟總量可觀,但缺乏“強”度,而國人期望的理想狀態是本國經濟成為既大又強的實力派。此處的“強”,不僅要體現在規模、基礎設施等硬實力上,還要涵蓋國民素質、幸福感、提供全球公共產品等軟實力。為了達成這些目標,中國依然要保持冷靜的態度和克服困難的決心。如今已不是“以GDP論英雄”的時代,即便有朝一日中國真的奪下GDP總量之桂冠,亦不必太在意,我們的注意力更應集中在經濟增長的質量方麵。

2012年12月,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發表報告《全球趨勢2030:可能的世界》,該報告專門計算了綜合國力,由11個指標構成,包括GDP(以PPP計算)、貿易額、外國直接投資、對外援助、人力資本、政府財政收入、研發支出、互聯網及通信技術、國防支出、能源消耗、核武器,預測到2030年美國占世界總量的比重近20%,中國僅為15%,美國相當於中國的1.33倍,仍是世界最強大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