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河染驚城(1 / 2)

第一章:河染驚城

“30號晚上7點,廣夕就龍江河鎘汙染事件在柳州召開了情況統計會,目前,龍江河鎘汙染高峰值正在不斷攀升,已經從最初的80倍,上升到了現在的160倍,鎘汙染河段距離柳州市取水點還有50多公裏。據專家稱:這次鎘汙染事件已經對龍江河及柳江造成了不可逆轉的破壞…….”隨著央視記者甜美的聲音,這條駭人聽聞的消息已經通過全國各個電視台傳到了每一位柳江人的心裏。

與此同時,柳江縣內,柳花小區內一個普通的居民樓裏。

楊衡一家人也在電視機前收看了這一條新聞,不得不說,對於一個土生土長的柳江人來說,這對楊衡父親的打擊十分的大。

“要是讓我抓住了汙染龍江河和柳江的犯罪嫌疑人,我絕對讓他不得好死,咱生活在柳江那麼多年,眼看這條江就要毀於一旦,我….”楊衡的爸爸楊一凡痛心疾首地說道。

楊衡一家是很普通的一家,父母都是老實人,同在一家工廠工作,楊衡的父親是車間主任,而楊衡的母親則是這家工廠的會計,楊衡家所在的小區也是工廠職工的小區。楊衡的家境還算是殷實,他的父親和母親也算是和和睦睦,一般不為小事吵起來,即使吵起來過不了多久也就會和好。

而楊衡則是當地重點高中柳江高中的一名高二的學生,平常住校,到了寒暑假才有時間回家和父母生活。而楊衡在學校的成績卻也是不錯,一般都是在前30名左右,而他的父母也經常和朋友拿他的成績吹牛。

“我說孩他爸,現在鎘汙染了河,也沒有辦法逆轉了,我們趕緊想想辦法…..再過幾天鎘汙染就要汙染到了柳江,我們儲存的礦泉水雖然還有,但也不能長久這樣下去。要不,咱們….”楊衡的媽媽朱婉君不是柳江人而是四川人,所以對柳江的情感並不深,若不是丈夫和兒子在這裏生活,她早就想離開柳江了。

“你有什麼打算?”楊衡的爸爸楊一凡道。

“要不咱們離開柳江吧,回呈都去住算了,我娘家也在那兒,也算是有個照應。”楊衡的媽媽朱婉君說道。

“要不咱們再等等,說不定還有一絲希望。前幾天老王家的孩子癌症不都好了,這就說明堅持下去就有希望,我們再等等吧”楊一凡生活了多年,不忍離開,便隻能這樣勸勸他的老婆。

楊衡靜靜的看著這一切,沒有說話。他是一個寡言少語的人,有事一般都埋在肚子裏麵,不願意和別人說,隻願意和自己的日記說。他站起身來,默默的走回了自己的房間,做到書桌前,打開自己的日記本,拿出用了很多年卻依然看起來很新的鋼筆,在自己的日記本上寫下

“2001年1月1日,星期天

天氣陰……….”

一夜無話

—周後……

“隨著龍江河汙染事件的愈加嚴重,越來越多的柳江人離開了自己生活多年的家鄉,奔赴往全國各地尋找新的生活。而政府也是為了防止進一步汙染下遊河段,而將柳江受汙染的水收集起來,希望這件事能夠就此告一段落。”同樣的甜美的聲音,同樣的人,伴隨而出的是不一樣的新聞。

當楊衡一家再次收聽到這條新聞時他們一家已經在前往成都的快巴上了。楊衡的父親有些傷感,眼圈也是有些紅紅的,而楊衡的母親在一旁安慰自己的丈夫,一直在說一些好聽的話。而楊衡卻是一言不發的望著窗外流過的景色。

楊衡的父母顯然已經習慣兒子這樣的狀態了,他們看著楊衡從小長大,也知道他們的兒子從小就不愛講話,也不愛湊熱鬧,。從家裏買電視的時候就悶在家裏看電視,上了學之後看電視的機會少了,有空就悶在房間裏,自顧自的寫日記。他們也從來不翻兒子的日記,估計也知道兒子沒有學壞。

楊衡望著窗外的景色飛逝,也知道要告別自己曾經的家鄉,曾經的學校。摸了摸手中緊緊握著的日記本,這是他爺爺在臨終前送給他的。日記的扉頁上麵寫著一排狂草大字“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本日記他用了多年,看起來還是和新的一樣。當然,用了這麼多年不是他不舍得換新的,而是這本日記本一直寫不完,寫不滿。每一次他都感覺要寫滿是後麵卻又多了十幾頁空白的,而前麵的內容卻是一點不變,書本的厚度也沒有增加。他雖然感到奇怪,研究過幾次,卻也沒有研究出個什麼結果,便放棄了。後來他就一直用著這本日記本直到現在。

“衡兒,肚子餓了嗎?”聽到這個聲音,楊衡轉過頭來。

“媽,不餓。”楊衡說道。

“都到了午飯的時間了還說不餓”

“媽,真的不餓,剛才上車前我不是吃了一個饅頭了嗎,現在怎麼可能又餓了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