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市場經濟目標和金融改革的任務(1 / 3)

自從1986年以來,我國金融領域陸續出現了資金體外循環、貨幣發行失控、三角債、對農民打白條、銀行押彙押票、同業拖欠、貸款質量下降、銀行清償力危機、社會亂集資和巨額違法案件等一係列問題,產生這些問題的根本原因都是現行貨幣金融體製同市場經濟發展的矛盾衝突。麵對問題的存在和發展,1993年以來人民銀行已經先後采取了收縮信貸、提高利率、派購融資券,對打白條、銀行押彙押票和同業拖欠多次發布禁令,清理民間集資、限製同業拆借和股票債券發行等一係列措施。顯然,這些措施不可能根本解決問題,因為這些措施全都屬於直接總量控製,而不是針對導致總量失控的原因,這些措施的實行,還要依靠傳統體製行政權力的加強,而不是革除傳統體製的弊端,解決根本的矛盾。這些措施雖然也能暫時把問題壓下去,但是根本的矛盾不解決,問題遲早還是再要暴露,而且可能來勢更凶猛。所以,麵對現實,我們惟有實事求是、解放思想,以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來指導金融改革的全麵深化,克服體製弊端,建立起能夠促進經濟金融加快發展的新型金融製度。

一、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的、任務和手段

建設社會主義的最終目的是全體人民的共同富裕,由此決定當前的基本任務就是要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是要使整個社會的物質財富以最快的速度增加,解放生產力是要克服一切束縛生產力發展的障礙,使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得到最充分的發揮。為了使人民盡快富裕起來,首先必須有國民經濟的加快增長,因為隻有經濟增長才是人民富裕的物質內容。解放和發展生產力,判斷生產力是否發展、是否解放,最終的尺度也是經濟增長的速度。以最終的目標和基本任務來衡量,計劃和市場就隻能都是手段。世界曆史證明,市場經濟製度是一種高效率的選擇,有利於最大限度發揮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和使社會資源的配置處在不斷優化的過程。相反,排斥市場的集中計劃經濟製度可以幫助社會渡過最困難的時期,但是自上而下的行政權力統治擴展到經濟生活的各個方麵,必然抑製經濟發展的活力,最終成為製約生產力發展的障礙。

我國傳統的經濟思想,曾把市場等同於資本主義,計劃等同於社會主義,使得市場和計劃互相對立,排斥市場,然後又把計劃簡單地理解為全麵的行政控製。在實際的工作中,又以堅持平均主義的分配原則和行政控製的權威取代經濟增長充當首要的目標,抑製市場的發展,對此,我國經濟發展長期停滯的曆史已經作了徹底的批判。根據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市場經濟並不排斥計劃,而是把計劃當作一種手段。建設和發展現代的市場經濟製度,不是要搞盲目競爭和放任自由,而是要根據經濟生活的內在聯係把整個國民經濟高度組織起來,要求微觀經濟行為在嚴格法製的約束下自覺遵守健康的行為規範,宏觀經濟則由政府的職能部門進行科學計劃的調控和管理,克服盲目性引起的經濟波動,達到持續穩定的高增長目標。

二、市場經濟區別於計劃經濟的性質

傳統計劃經濟的性質是分配為基礎,實行平均主義的分配原則,再加上對經濟生活的全麵行政統治。與之相對,市場經濟的性質是交換基礎,平等競爭原則和在全麵立法的基礎上組織經濟生活。市場經濟以廣泛的貨幣交換為基礎,延伸出市場經濟主體的平等權利和競爭,使得人民群眾的生產積極性有可能得到最充分的發揮,由生產者和消費者的廣泛交換帶來社會分工的發展和不斷的技術進步,由資本商品交換和所有權的自由轉移形成資源配置不斷優化的過程。這些特點決定市場經濟的組織有利於促進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獲得最高的效率。集中計劃經濟的基礎是分配,平均但不平等,消費者權益、生產者權益和社會資源的配置全都取決於分配的平均主義原則和為實現這一原則而建立起來的廣泛的行政等級製度。等級製度排斥平等權利和公平競爭,必然導致經濟活力的下降,排斥生產者和消費者的直接交換,供求不對口必然造成浪費,排斥商品交換和資本所有權的轉移,必然缺乏資源配置優化的自發機製,所以集中計劃不能避免低效率的結果。對此,實行集中計劃經濟製度的國家,經濟發展的長期停滯已經作了最充分的證明。

廣泛的交換要以個人和法人單位的充分獨立和平等權利為基礎,無數個人和法人單位的分散決策,有著不可避免的盲目性,曆史上,曾經是市場波動和經濟周期變化的重要原因,對此傳統經濟理論有正確的認識,但是傳統理論缺乏經濟發展的眼光,誤以為以平均主義原則和大一統的行政分配製度徹底取代交換,就能根除盲目性,近而把維護平均主義和固定不變的價格製度當作社會主義的基本目標,完全無視生產力發展的內在要求。錯誤理論的實踐結果是盲目擴張的行政分配權力嚴重抑製經濟增長的活力,計劃的盲目造成了比市場盲目更大的浪費,經濟發展因此而長期停滯。現在,根據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理論,現代的市場經濟決不是放任自由,無限競爭,而是明確要求解放生產力,以達到最快的經濟增長為目標。以此為前提,根據經濟生活和國民經濟的內在聯係,全麵組織市場,並以全麵的立法約束嚴格規範一切的交換行為和分配行為,進一步通過宏觀經濟的有計劃調節達到克服市場波動和經濟周期衰退的目的。

計劃經濟的基礎不是交換而是分配,以分配為核心建立起來的集中計劃經濟製度,同以交換為基礎的市場經濟發展必然會有不一致的矛盾衝突,在經濟加快發展的時期,這種衝突就尖銳地表現為個人和各種法人單位的獨立性和平等權力意識的加強,力求擺脫對傳統分配製度的依賴和抵製一切代表政府行政權力的幹預,如果沒有現代市場經濟製度的正確組織和引導,衝突的結果必然是國有資產流失和政府財力削弱,造成宏觀經濟調控缺乏必要的財力和導致產生權力壟斷滋生腐敗的一係列問題。事實上,這些問題已經正在發生,麵對現實,回歸舊體製或者固守舊體製的約束已經沒有出路,惟有加快改革和市場經濟製度的建設,才有可能根本克服現行體製的弊端,徹底解決問題。

三、市場經濟發展和金融發展

貨幣金融服務於廣泛的交換和資本積累,為商品交換創造各種便利的結算手段,促進交換、專業化分工和市場的擴大;為資本積累創造各種長期信用條件,促進新技術的應用、生產能力擴大和資源優化配置的加速。交換是市場的基礎,資本積累是國民經濟長期增長的源泉,所以,貨幣金融的發展與發達,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貨幣金融的發展來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