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樞紐港—支線港:兩港空間關係的轉變(1 / 3)

一、兩港的吞吐量估算

由於區域經濟和地理位置的重要性,首批開埠的5個通商口岸有兩個位於長江三角洲地區。1856年,英、法兩國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簽訂後,清朝增開12個通商口岸,長江三角洲的鎮江、南京也在開放之列。這樣,對外開埠使長江三角洲的港口體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使本已成為中國最大內貿港的上海港獲得進一步的發展,其發展勢頭遠遠超過其他通商口岸。自19世紀50年代開始,上海港的進出口貿易總值開始超過廣州港,躍居中國各大港口的首位。據19世紀70年代開始的中國海關貿易報告提供的數據,此後曆年上海的貿易量始終雄居中國各港口之首,在20世紀以前占中國對外貿易總值的一半以上,此後雖有下降,但到抗戰前仍占40%左右。

海關史料一般記錄某港口進出口貨值和進出口船舶數量及載重量,在研究對外貿易和商業時進出口貨值經常被引用,而船隻的數量、載重量則相對被忽視,但是由於鴉片等貨物價值雖高,量卻很小,而煤炭等價值不高,量卻很大,所以,這類研究不能真實反映全貌。德國人高茲所著的《海港區位論》認為在海洋運輸中,純容積體係以及純重量體係十分重要。對港口來說,主要衡量的指標是通過港口貨物的數量即吞吐量,因此進出口貨值很難衡量港口吞吐量的規模大小。進出口船舶的數量和載重量能在一定程度上衡量港口吞吐量的規模大小,墨菲估計在1933年至1936年間,從國外港口啟程進入上海港的船舶平均每月約65萬噸,沿海和內地進入上海港的船舶每月有106.8萬噸,即每月總進港噸位為171.8萬噸是壓艙進出的,也有一部分船隻不是滿載的,有的是到港口後卸下一部分貨物再開往其他港口的,因此單純以進出口船舶的載重量也很難衡量港口的吞吐量。《上海港史:古、近代部分》估計實際載貨量約占船舶載重量的1/3強海關報告中的船舶進出港口數據並未包括進出常關的平底帆船噸位,按墨菲的估計,通過常關進出上海港的平底帆船約占沿海和內地船舶噸位的20%,但是並不清楚通過常關進出寧波港的平底帆船所占比重,因此並未加上這部分的估算。在1864年至1937年間,上海港和寧波港的貨物吞吐量都在不斷增加,19世紀60年代末,上海港每年貨物吞吐量為57萬噸,1880年左右開始突破100萬噸,至20世紀20年代中期開始達到1000萬噸,成為千萬噸級的大港。寧波港在19世紀60年代末僅為15萬噸,在上海港成為千萬噸級的大港時,寧波港的吞吐量才開始突破100萬噸,因此兩港的裝卸規模差距非常明顯,不是同一級別的。雖然74年間兩港的吞吐量都在增長,寧波港的吞吐量增長了6.23倍,上海港則增長了18倍,上海港的貨物吞吐量增長幅度明顯高於寧波港的貨物吞吐量。在1864年至1868年間,上海港吞吐量僅是寧波港吞吐量的3.77倍,但是此後差距不斷擴大,到1933年至1937年間,這一比例已擴大到近11倍,反映出貨物不斷向上海港集聚的趨勢。

可以非常明顯地發現在1864年至1937年的74年裏,上海港的吞吐量總體趨勢是不斷增長的,但是在1914年至1918年和1934年至1937年兩個時段有大幅下降,而寧波港的吞吐量在1914年至1918年仍然繼續增長,在1934年至1937年僅有小幅下降。分析上海港吞吐量的下降原因,可知在1914年至1918年是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在1934年至1937年是受世界經濟危機的影響,而寧波港幾乎未受第一次世界大戰和世界經濟危機的衝擊,這也反映出上海港是國際性的大港,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情況下,容易受國際因素的影響。寧波港作為上海港的支線港,是一個地區性的小港,受國際因素的衝擊較小。兩條曲線的不同走勢從一個側麵反映了上海、寧波兩港在國際航運體係中的地位及國際化程度。

二、寧波港成為上海港的支線港

上海港的快速發展及其在長江三角洲港口體係中的突出地位,極大地改變了這一區域原先的港口體係。長三角其他港口的貿易盡管在開埠以後也有了快速的發展,但都遠遜於上海港,它們的直接進出口貿易甚至部分國內貿易,都需要通過上海港轉運,這些港口無一例外地成為上海港的支線港。

開埠初期,上海港的市場就比寧波港大,如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鴉片“惟廣東銷路最暢,其次上海,餘剩貨物始至寧波銷賣,為數無多”,說明上海的鴉片銷售市場就比寧波大,隻有在上海無法銷售時,剩餘的鴉片才到寧波進行銷售。到了19世紀60年代,寧波港的對外貿易有所回升,但直接對外貿易卻逐漸衰微。在1870年至1899年間,寧波港直接從外洋進口的貨物最多時也僅占到進口總值的1/4,此後一直在5%左右徘徊,直接出口的土貨更少,從未超過1%。

寧波港的絕大部分進出口貿易都是通過上海港來完成的,“上海從寧波接收進口貨物,又向寧波港發送它的出口產品”,寧波港實際上已成為上海港的支線港。在1870年前後,從廣州北上的沿海汽輪有時也會途經寧波港,但之後很少有船隻進港。由於出口貨物太少,一般汽輪來寧波都不願意為了等候出口貨物而在此逗留一天一夜之久。於是那些從廣州北上並載有來寧波的許多貨物的船隻常常是先到上海以後再從上海搭每日來往於滬甬之間的汽輪轉來寧波。寧波的直接對外貿易,一般是從暹羅及英屬海峽殖民地(包括新加坡、馬來西亞、檳榔嶼等地)運當地的一些土產來寧波,返回時運回食品以及各種南洋華商日常所需要的貨物用品。1884年,有一艘經寧波返回歐洲的德國汽輪載走了約1185000頂草帽以及其他雜貨,這項貿易的噸數、貨值在寧波的貿易中所占比例極小,除此之外,隻是寧波與曼穀以及海峽殖民地之間幾注易貨交易而已。從檳榔嶼來的主要進口貨物有紅樹皮、硬木材(烏木、柚木、橡木);從暹羅來有蘇木、硬木材、紅木(黑檀、紫檀)、糖、象皮、虎骨,及郎基硬木等來換寧波的豆腐、油紙傘、草帽、燒酒、陶器、磨石之類。自從海峽與上海之間開始行駛汽輪之後,那些由帆船載運進口物資來寧波港的就日益減少。1874年的進口貨值為60666海關兩,到1884年已降至39971海關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