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參考文獻(1 / 3)

《上海港史話》編寫組。上海港史話。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9

B。H。米羅諾夫,等。曆史學家與數學。黃立茀,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1990

G。L。克拉克,等。牛津經濟地理學手冊。劉衛東,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5

阿弗納·格雷夫。曆史製度分析:從經濟史視角研究製度問題的新進展。韓毅,譯。經濟社會體製比較,2003(5)

阿瑟·劉易斯。經濟增長理論。周師銘,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安格斯·麥迪森。世界經濟千年史。伍曉鷹,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

安筱鵬,等。國際集裝箱樞紐港的形成演化機理與發展模式研究。地理研究,2000(4)

白光潤,編著。地理科學導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白吉爾。中國資產階級的黃金時代,1911—1937.張富強,許世芬,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班思德。最近百年中國對外貿易史。海關總稅務司署統計科譯印。最近十年各埠海關報告(1922—1931年)(上卷)。中國舊海關史料。北京:京華出版社,2001

包偉民。江南市鎮及其近代命運:1840—1949.北京:知識出版社,1998

濱下武誌。20世紀早期海外華人在仁川、神戶和上海的銀行網絡。複旦大學曆

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編。港口—腹地和中國現代化進程。濟南:齊魯書社,2005

濱下武誌。東亞開埠城市的貿易關係——19世紀末期的上海、香港、神戶、仁川。張仲禮,主編。城市進步、企業發展和中國現代化(1840—1949)。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4

濱下武誌。近代中國的國際契機:朝貢貿易體係與近代亞洲經濟圈。朱蔭貴,歐陽菲,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9

濱下武誌。中國近代經濟史研究:清末海關財政與通商口岸市場圈。高淑娟,孫彬,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6

布羅代爾。十五至十八世紀的物質文明、經濟與資本主義。第三卷:世界的時間。施康強,顧良,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3

蔡繼福。寧波幫與上海工商業。上海大學學報(社科版),1994(3)

曹屯裕。寧波、上海港的曆史軌跡與現代發展趨勢。浙江社會科學,1995(6)

曹有揮,等。中國沿海集裝箱港口體係的空間結構與競爭格局。地理學報,2004(6)

曹有揮。長江下遊集裝箱港口體係的格局、功能與發展研究。安徽師範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1999(1)

曹有揮。長江沿岸港口體係空間結構研究。地理學報,1999(3)

曹有揮。集裝箱港口體係的演化模式研究——長江下遊集裝箱港口體係的實證分析。地理科學,1999(6)

曹有揮,等。中國沿海集裝箱港口體係的形成演化機理。地理學報,2003(3)

陳德義。“五口通商”後的舊寧波港。寧波文史資料。第2輯

陳東有。走向海洋貿易帶——近代世界市場互動中的中國東南商人行為。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8

陳國富,卿誌瓊。製度變遷:從人格化交換到非人格化交換。南開經濟研究,1999(3)

陳航。論海港地域組合的形成機製與發展過程。地理學報,1996(3)

陳吉餘。陳吉餘(伊石)2000——從事河口海岸研究五十五年論文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2000

陳敬山,主編。經濟學與中國經濟改革。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

陳梅龍,景消波。近代浙江對外貿易及社會變遷:寧波、溫州、杭州海關貿易報告譯編。寧波:寧波出版社,2003.

陳善頤。外國侵略者控製下的浙海關見聞。寧波文史資料。第9輯

陳學文。明清時期江南的商品流通與水運業的發展——從日用類書中商業書有關記載來研究明清江南的商品經濟。浙江學刊,1995(1)

陳炎林,編著。上海地產大全。上海:上海地產研究所,1933

陳正書。關於近代東南沿海城市交通投資取向問題之考察。史林,1995(4)

陳自芳。民國時期浙江陸上交通與區域經濟發展——兼論中國近代陸上交通發展曲折緩慢的原因。杭州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6)

程潞。上海經濟地理。北京:新華出版社,1988

程民生。關於我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研究與思考。殷都學刊,2004(1)

程麒蓀。上海開埠初期的出口貿易與江南地區的生產潛力。上海經濟研究,1989(5)

大上海指南。上海:東南書局,1947

戴鞍鋼,閻建寧。中國近代工業地理分布、變化及其影響。中國曆史地理論叢,2000(1)

戴鞍鋼,張修桂。環境演化與港口變遷——以上海港為中心。曆史地理。第17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戴鞍鋼,張修桂。環境演化與上海地區內河航運的變遷。曆史地理。第18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戴鞍鋼,張修桂。回顧與啟示:上海地區內河航運的曆史變遷。上海行政學院學報,2001(2)

戴鞍鋼。發展與落差——近代中國東西部經濟發展進程比較研究(1840—1949)。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2006

戴鞍鋼。港口·城市·腹地——上海與長江流域經濟關係的曆史考察(1843—1913)。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1998

戴鞍鋼。近代中國西部內陸邊疆通商口岸論析。複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4)

戴鞍鋼。內河航運與上海城市發展。史林,2004(4)。

戴一峰。近代中國海關與中國財政。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3

丁日初。上海近代經濟史。第二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丁日初。再論上海成為近代中國經濟中心的條件。近代史研究,1994(1)

董潔霜,等。區位商法在港口腹地分析中的運用。上海海運學院學報,2002(3)

董潔霜,範炳全。國外港口區位相關研究理論回顧與評價。城市規劃,2006(2)

杜瑜。上海港孕育軌跡。中國史研究,1996(1)

段光清。鏡湖自撰年譜。北京:中華書局,1960

樊百川。清季的洋務新政。上海:上海書店,2003

樊百川。中國輪船航運業的興起。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

樊亢,等。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簡史(修訂本)。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樊如森。港口—腹地和中國現代化進程學術研究綜述。史學月刊,2004(12)

樊衛國。二十世紀前期長江沿岸城市的外貿互動關係。檔案與史學,2000(6)

樊衛國。關於近代上海城市競爭力。檔案與史學,2003(2)

樊衛國。激活與生長——上海現代經濟興起之若幹分析(1870—1941)。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樊衛國。近代上海的市場特點與口岸經濟的形成。上海社會科學學院學術季刊,1994(2)

樊衛國。民國上海埠際貿易的變遷(1912—1937)。社會科學,1997(7)

範金民。清代劉家港的豆船字號——《太倉州取締海埠以岸海商碑》所見。史林,2007(3)

範淶。兩浙海防類考續編。明萬曆三十年刊本,文成出版社有限公司

費爾南·門德斯·平托。遠遊記。金國平,譯。澳門:葡萄牙航海大發現事業紀念澳門地區委員會等出版,1999

費康成。中國租界史。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1

費唐。費唐法官研究上海公共租界情形報告書。工部局華文處,譯述。1931

馮天瑜。日本幕府使團所見1862年之上海。近代史研究,1999(3)

馮天瑜。日本幕末“開國”與遣使上海。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0(5)

馮筱才。在商言商:政治變局中的江浙商人。上海:上海社科院出版社,2004

馮佐哲。乍浦港與清代中日貿易和文化交流。明清論叢。第2輯。上海:紫禁城出版社,2001

福建省政府秘書處統計室。福建曆年對外貿易統計(1899—1933)。1935

傅金龍。洋山港和杭州灣跨海大橋建設對寧波—舟山港口集裝箱運輸的影響。浙江經濟,2004(17)

甘慧傑。一部研究近代上海與日本關係的力作——讀《魔都上海:日本知識人的“近代”體驗》。史林,2000(4)

高叔平,丁雨山。外人在華投資之過去與現在。上海:中華書局,1947

格林堡。鴉片戰爭前中英通商史。康成,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

葛綏成。分省地誌·浙江。上海:中華書局,1939

葛元煦,撰,鄭祖安,標點。滬遊雜記。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6

宮崎犀一,等。近代國際經濟要覽(16世紀以來)。陳小洪,等,譯。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0

貢德·弗蘭克。白銀資本:重視經濟全球化中的東方。劉北成,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

關庚麟。交通史航政編。交通部鐵道部交通史編纂委員會出版,1931.

郭利平。產業群落的空間演化模式研究。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2006

郭仁忠。空間分析。第2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海德生,等。上海港口將來進步之報告。上海浚浦總局刊行。上海圖書館徐家彙藏書樓藏,1919

海德生。上海港口大全。1928年(上海檔案館藏Q1-18-413)、1930年(上海檔案館藏Y12-1-45)、1934年(上海檔案館藏Y12-1-46)、1941年(上海檔案館藏Y12-1-45-1)

海關總署《舊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署通令選編》編譯委員會。舊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署通令選編。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3

韓毅。西方製度經濟史學研究——理論、方法與問題。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

韓增林,安筱鵬。集裝箱港口發展與布局研究。北京:海洋出版社,2006

杭州大學地理係浙江自然地理編寫小組編著。浙江自然地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59

杭州海關。近代浙江通商口岸經濟社會概況——浙海關、甌海關、杭州關浙江貿易報告集成。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2

郝延平。中國三大商業革命與海洋。張炎憲,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6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1997

賀水金。開放格局與近代上海城市綜合競爭力。史林,2005(6)

胡吉歡,楊紅美。提高上海港國際集裝箱中轉量,夯實國際航運中心基礎。上海綜合經濟,2004(6)。胡夏米。“阿美士德號”1832年上海之行記事。張忠民,譯,楊立強,校。上海研究論叢。第2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89

胡祥瀚。上海小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華誌建,著,任雲蘭,譯。關於舊上海的論題:一個既可比又不可比的城市

天津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等,編。城市史研究。第15、16輯。天津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8

黃慶華。中葡關係史(1513—1999)。合肥:黃山書社,2006

黃盛璋。曆史地理論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黃偉明。近代寧波幫在上海的生成與發展。探索與爭鳴,1999(9)

黃曉科。傳統港口到現代港口的轉變——港口物流化。中國西部科技,2006(4)

賈寶軍,葉孟理,裴成榮。中心—邊緣模型(CPM)研究述評。陝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

建設委員會經濟調查所統計課。中國經濟誌(安徽省歙縣休寧)。1935

薑宸英。海防總論擬稿。清經世文編。卷83

交通部煙台港務局。近代山東沿海通商口岸貿易統計資料。北京:對外貿易教育出版社,1986

金立成。帝國主義對舊上海碼頭業的壟斷——上海公和祥碼頭史料。學術月刊,1962(1)

金立成。近代上海港是怎樣成為遠東航運中心的。中國港口,1996(6)

金立成。上海港的曆史變遷。中國航海,1982(1)

金誌偉。提高上海港集裝箱集疏運能力的建議和對策。中國港口,2007(11)

靖學青。長江三角洲地區城市化與城市體係。上海:文彙出版社,2005

凱瑟琳·F。布魯納,等。步入中國清廷仕途——赫德日記(1854—1863)。傅曾仁,等,譯。北京:中國海關出版社,2003

柯文。在傳統與現代性之間——王韜與晚清改革。雷頤,等,譯。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4

柯武剛,史漫飛。製度經濟學——社會秩序與公共政策。韓朝華,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

蒯世勳。上海公共租界史稿。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

萊特。中國關稅沿革史。姚曾廙,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4

樂承耀。寧波近代史綱(1840—1919)。寧波:寧波出版社,1999

李必樟,編譯。上海近代貿易經濟發展概況:1854—1898年英國駐上海領事貿易報告彙編。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3

李伯涵。民元來上海之地產業。朱斯煌,主編。民國經濟史。銀行周報三十周年紀念刊,1948

李長傳。江蘇省地誌。上海:中華書局,1936

李桂花。近代上海租界環境對企業發展的影響及啟示。上海經濟研究,1998(6)

李九發,等。長江河口漲潮槽泥沙運動規律。泥沙研究,2004(5)

李軍。洋油霸銷寧波半世紀。寧波文史資料。第9輯

李慶新。區域經濟史研究的外向視野。學術月刊,2007(1)

李王鳴。港口城市國際研究主題的分析。經濟地理,2000(2)

李維清。上海鄉土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

李小建,苗長虹。西方經濟地理學新進展及其啟示。地理學報(增刊),2005(10)

李小建。經濟地理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李孝聰。中國區域曆史地理。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

李宇平。中國經濟蕭條與日本(1930—1935)。朱蔭貴,戴鞍鋼,主編。近代中國:經濟與社會研究。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2006

李澤之,孫有望,李雲清。上海港集裝箱集疏運係統現狀分析與發展對策探討。交通與運輸,2005(1)

李政。解放前寧波市的民族工業。寧波文史資料。第1輯

李政。解放前寧波市商業概況。寧波文史資料。第2輯

立成。上海港是怎樣形成的。學術月刊,1961(8)

梁庚堯,劉淑芬。城市與鄉村。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5

林達·約翰遜。帝國晚期的江南城市。成一農,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林國平,杜從原,曹寶根。從港口的代際功能看港口功能的發展。港口科技動態,2006(10)

林滿紅。口岸貿易與近代中國——台灣最近有關研究之回顧。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編。近代中國區域史研討會論文集。1986

林滿紅。口岸貿易與中國內部的區間關係:1860—1930年代之經驗。複旦大學曆史地理研究中心主編。港口—腹地和中國現代化進程。濟南:齊魯書社,2005

林仁川。明末清初私人海上貿易。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

林士民。近代寧波商業和商人。杭州商學院學報,1984(1)

林瑛。明州市舶司略。海交史研究。1981年刊

林雨流。早期寧波商業船幫南北號。寧波文史資料。第9輯

林玉茹。清代台灣港口的空間結構。台北:知書房出版社,1996

林振翰。浙鹽紀要。商務印書館,1925.

淩弓。近代上海航運發展與城市變遷。社會科學,1996(12)

劉斌。產業集聚競爭優勢的經濟分析。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2004

劉大鈞。上海工業化研究。上海:商務印書館,1940

劉惠吾,主編。上海近代史(下冊)。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87

劉繼生,張文奎,張文忠。區位論。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1994

劉建輝。魔都上海:日本知識人的“近代”體驗。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劉力,等。圖們江地區港口腹地變化趨勢研究。經濟地理,1999(1)

劉梅英。全球視野下的福建對外貿易研究。2006年廈門大學曆史係博士論文,未刊稿

劉素芬。清朝中葉北洋的海運。吳劍雄,主編。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第4輯。台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1991

劉有鍾。如何看待吞吐量中國際中轉箱的比重。集裝箱化,2007(10)

龍登高。江南市場史——十一至十九世紀的變遷。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盧現祥。西方新製度經濟學。北京:中國發展出版社,1996

陸大道,編著。區位論及區域研究方法。北京;科學出版社,1988

陸聿貴。上海港口問題之檢討與意見。倪紅,張海,選編。民國時期整治黃浦江檔案選編:港口篇。檔案與史學,2005(2)

陸允昌。蘇州洋關史料。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

呂拉昌,魏也華。新經濟地理學中的製度轉向與區域發展。經濟地理,2005(4)

呂中樓。新製度經濟學研究。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5

羅伯特·福鈞。1843年上海之行。鄭祖安,譯,吳德鐸,校。史林。1991(1)

羅蘇文。滬東:近代棉紡織廠區的興起(1878—1928)。史林,2004(2)

羅蘇文。近代上海:都市社會與生活。北京:中華書局,2006

羅玉東。中國厘金史。台北:文海出版社。1979

羅茲·墨菲。上海——現代中國的鑰匙。上海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編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

馬長林,周利敏。吳淞鐵路的拆除及其影響。檔案與史學,2002(3)

馬德斌,著,袁為鵬,譯。製度與增長:近代上海與江浙地區工業化的數量及曆史驗證。朱蔭貴,戴鞍鋼,主編。近代中國:經濟與社會研究。上海:複旦大學出版社,2006

馬戛爾尼。1793乾隆英使覲見記。劉半農,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6

馬駿。包稅製的興起與衰落:交易費用與征稅合同的選擇。經濟研究,2003(6)

馬寧。港口功能的發展分析。中國水運(學術版),2006(12)

馬千裏。中國鐵路建築編年簡史。北京:中國鐵路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