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了解了多元化概念後,一個突出的問題是,如何量化企業的多元化程度?我們常常說,某個企業多元化程度高,某個企業多元化程度低。但這種描述更多的是通過感覺進行,缺乏科學的依據。那麼有什麼方麵可以量化計算企業多元化程度呢?事實上,目前用於測量多元化的指標有很多種,被廣泛使用過的有以下幾種:
(1)專業化比率(SR),指的是一年中企業最大的單獨業務的銷售額占企業總銷售額的比重。它最早是由裏格利(Wrigley)於1967年提出的,主要用於劃分多元化經營的類型。後來魯梅爾特提出用專業化比率來衡量企業的多元化水平。專業化比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業對主營業務的重視程度,以及企業資源和能力在該業務上的投入比率,專業化比率越高,說明企業越重視主營業務的發展,主營業務突出水平也就越高。因此,用專業化比率來表現主營業務突出水平,具有一定的說服力。用公式表示為:
CB=Y/X
式中,CB為主營業務突出水平;X為多元化企業1年的總銷售額;Y為多元化企業1年中銷售額最大的那項業務。該方法的缺陷在於忽視了其他多元化業務對主營業務突出水平的影響。
(2)基尼—西皮森指數,它衡量的是企業在各行業中的收入占主營業務收入比例的平方和。
(3)赫芬達爾指數(HerfindahlIndex)是反映產業集中度的一項指標,它指的是某特定市場上所有企業的市場份額的平方和。主營業務突出水平反映的是多元化企業資源和能力在主營業務上投入的集中程度,兩者具有極強的相似性。因此,完全可以運用赫芬達指數來測度主營業務突出水平。
式中,X為多元化企業1年的總銷售額;Xi為第i項業務1年的銷售額;Si為第i項業務銷售額占企業總銷售額的比率;n為多元化企業業務的數量。
由於每個企業業務數量和各業務銷售額占總銷售額比率的計算非常方便,因此使用基於赫芬達爾指數測度主營業務突出水平時能充分發揮其固有的優點,CB越高,表明企業主營業務越突出。當CB=1時,則該企業從事的是專業化經營。
HH指數是由赫芬達爾—赫爾希曼(Herfindahl-Hirschman)於1975年提出的,主要用於判斷產品的市場集中度和壟斷程度,它是通過把同一行業中各個企業市場份額的平方相加而得,該指數越高,表示集中度越高。該指數的特點是如果某一類商品的比重大幅上升,則該指數也會有較大的增長,且如果市場份額比較平均,則該指數值相對比較小。赫芬達爾指數的理論基礎實際上源於貝恩(Bain)的結構—經營行為—績效表現理論(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貝恩的這一產業組織理論是指市場結構影響到廠商的經營,並最終決定廠商的表現。隨著市場份額的集中,廠商會趨於采用相互勾結策略,最終製定出來的價格會偏離完全競爭市場價格。完全競爭市場中的廠商對自己生產的產品無定價權,它們是市場價格的接受者。因而從社會福利角度看,完全競爭是最理想的市場結構。任何形式的廠商壟斷以及隨之而產生的高於壟斷價格的價格都意味著某種程度的消費者社會福利損失。
正是由於產業經濟學中經典的結構—經營—績效(SCP)理論認為市場集中化程度與市場壟斷力之間存在著某種正相關關係,有些學者進而認為兩者之間是非線性的正相關關係。也就是說,在市場集中化程度較低時,廠商的行為更富有競爭色彩。隨著市場集中化程度的提高,市場壟斷逐漸取代市場競爭。當市場集中化程度很高時,廠商的行為已經少有競爭色彩,在這種條件下,再提高市場集中化程度,壟斷力的提高將非常有限。這種時候,進行多元化經營可以為廠商帶來更大的利潤空間。
謝勒和雷溫斯克雷夫特(Scherer和Ravenscraft,1984)首先運用赫芬達爾指數來研究多元化問題,蘭和斯圖爾茲(Lang和Stulz,1994)在研究多元化時也使用了這一指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