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盛用(1 / 1)

我清晰的記得最初想起這個點子的時候是在2014年新年的一天晚上,我坐在爸爸的摩托車上從七星台回枝江,漫長的坐車時光總是靠胡思亂想來打發。於是我開始進入冥想模式。

高考近在眼前,可是高考之後我們怎麼辦?當年風行一時的同學錄如今已無人再追捧了吧,難道我們會隨記憶的擺弄,漸漸忘了這一段共同奮鬥的日子嗎?為何大家不寫點東西追憶一下往日的時光呢?於是我想到韓寒曾經在他僅有的一期獨唱團裏做過個叫“所有人問所有人”的欄目。何不套用過來,做一個所有人寫所有人呢?設想中大家按照人物傳記的形式寫下我們身邊的老師同學,出書之後便可像史記漢書一般高端大氣,每個人的形象躍然紙上,栩栩如生,讓人一讀就有種他近在眼前的感覺。並且不光是文字,甚至配上照片,讓我們在多年以後仍然可以準確的辨認那誰誰當初原來長這個樣子。

於是我就開始行動了。那些天是高三奮鬥高考一百天的日子。我跟許多要好的同學說了我的想法,她們紛紛表示支持。但是高考再即,還是權衡利弊,把他放在高考之後去做。然而高考結束後,大家似乎沒有分別的感傷,從監牢似的教室解放後便是兩個月肆無忌憚的狂歡,聚會,升學宴,旅遊……想來也不是很好的行動時機。就一拖再拖,拖到了大學之後。

其實許多事想來簡單,做起來可不一定。比如出書,我曾谘詢過前小帆社長王心蕾,她的回複是,收稿審稿定稿,設計排版印刷。就這麼簡單。而我們呢,在收稿上就陷入了困境。當時我愛單幹,當然也有請嫣然負責十八班的稿件。十七班這邊開始是我一人忙活,體會也很多。那時沒帶電腦,就用手機一個一個給你們發信息,催你們交稿。你們發來稿件,我又去網吧整理好存在我的郵箱裏。雖然辛苦了一點,但是看見你們發來的稿件,就覺得自己的工作得到了肯定,又充滿幹勁的繼續催稿了。其中也有一些有趣的插曲。有人說我催稿的時候像催交數學作業,喊得很賣力,就是收不齊。因為不是強製的,我必須跟每個人充分交涉,比如阿韻,我找她談話不隻一次兩次,軟磨硬泡她終於還是受不了我,在思修課上寫了東西交過來。又比如小滿和趙陽,她們推辭的語氣神態總讓我想起當時我找她們收作業時的樣子,催了她們兩個月依然毫無進展。也有很多同學積極參與的,比如閆堯,果然去師範學了中文係就是不一樣啊,小夥子一篇又一篇都夠給他開個專欄了!

後來一個人實在做不下去了,就廣招盟友,吸引江山,向崢嶸,閆堯,何芷婷,李明珠加入了團隊,做大做強。圖片照片,江山明珠同誌在收集,催稿審稿,大家都參與其中。美中不足的是十八班的稿件偏少,許多人都是臨近截稿才知道有這件事。在這裏,我鄭重像大家道歉。私下裏我認為十七十八班其實不用區分太明顯,都是文科重點班的大家庭,而且兩班之前的同學熟識的也不少,鮮有狹隘的班級主義。我們相隔僅僅是一道牆,但都是一路走過來的難兄難弟。

值得欣慰的是看過一些人的稿件後,的確當初的目的達到了,並且還向前延伸。比如楊琉寫到了父子情,胡安提到了愛情,閆堯的煽情和師生情都出乎了我的意料。果然這本書應該是值得一生典藏。

另外,對於本書,我有幾點需要解釋一下。一是大家眼下看見的稿子可能和當初原稿不盡相同,這是因為我們在審稿的時候需要修改掉病句,標點,有時為了出版效果,還不得不對一些表情,符號,圖片,表格等等忍痛割愛的去掉。在此我深表歉意,也希望大家能夠理解。二是大家發來的照片,限於版麵等問題,並不能每張都附上去,這是個很大的遺憾,但是我依然相信我們不會彼此忘掉當年的麵容。三是大家文章都是發自肺腑,源於生活,一定程度上失於文雅,但是富有生活氣息,貴在鮮活,貴在真誠。四是一些人沒有寫,他們不是沒有話說,而是不知道這麼說,千言萬語,一切的一切,盡在不言中了。還有些人沒被寫到,他們也不是被遺忘了,而是始終在你我的腦海中,未曾消失。

增長的歲月,不變的是友誼。打開這本書,品嚐醞釀多年的回憶。就這樣,一睹為快,無醉不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