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堂評價存在問題及應對之策
數學教學與研究
作者:龔清清
摘 要: 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麵、持續、和諧地發展。課堂評價對教學質量的提高起著關鍵性作用,也是影響數學教育改革的一個重要因素。在新課程改革下,小學數學課堂評價存在很多問題,作者根據這些問題並結合自己多年的工作經驗給出應對之策。
關鍵詞: 小學數學 課堂評價 存在問題 應對之策
《標準》指出:“評價的主要目的是全麵了解學生的數學學習曆程,激勵學生的學習和改進教師的教學;應建立評價目標多元、評價方式多樣的評價體係。”[1]當前新課程改革已進入全麵推廣的階段,從小學數學新課程實施現狀來看,小學數學教學評價的實施不容樂觀,尚未形成健全的教師、學生、學校評價製度,不能給數學新課程提供強有力的支持,嚴重製約了素質教育的推進,影響了小學數學新課程實施工作的開展、學生素質的發展和教師能力的提高。對數學學習的評價要關注學生的學習結果,但不僅是一張分數表,而是他的學習能力。
一、存在問題
1.課堂評價[2]的形式單調,枯燥無趣。課堂評價的常用手段是語言,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我們不能僅限於語言評價、鼓掌表揚,忽視其他評價手段的運用。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課堂教學的開放度越來越高,師生交往、生生交往的頻率更快,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手段遠不能適應新課程的教學要求,如:對獲得成功的孩子給予祝賀,或摸摸頭,或給一個小小的“獎品”,或說一段親切的寄語等方法,這種無聲的“語言”所發揮的作用往往會超過用過了千遍萬遍的語言評價。
2.評價渠道單一,主體受限,不能調動學生積極性。以往的課堂教學評價往往隻限於教師評價學生,發揮不了學生的主體性。學生隻能作為評價的客體,被動接受教師的評價,因而課堂教學氣氛往往很沉悶。隨著新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我們應該改革弊端,拓寬評價的渠道,提倡學生自我評價,生與生互相評價,生與師互相評價,小組評價等多種評價方式。從而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和自主性,增強課堂教學的活力。
3.課堂評價的內容單一,範圍狹窄。目前,課堂評價的內容往往隻注重學生個體,忽視學生集體。教師在教學中往往能抓住單個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況進行評價,而對小組或全班學生的學習表現則關注不夠。偏重對學生口頭表達方麵的評價,而忽視學生在其他方麵(如書寫、觀察等)的評價。注重對學生學習結果的評價,忽視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表現的評價。較注重學生獲得的知識情況的評價,忽視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意誌、習慣等方麵的評價。
二、應對之策
1.評價功能[3]的發展性。學生之間存在個體差異,比如他們在認知方式、思維策略、學習能力都會有所不同。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自然就成為我們進行評價的指向和歸宿。因此,我們必須發揮評價的診斷和促進功能;避免學生群體之間的橫向比較,關注學生個體的縱向發展,讓學生始終保持積極的學習態度和高漲的學習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