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73章 曆史上最象YY小說主人公(1 / 3)

曆史上最象YY小說主人公的英雄

因為開新書的關係,最近老在翻閱一些無關緊要的資料,本來這應該是一項目的性很強的工作,但是,在這些文字中沉浸久了,加上本人又非常之懶散,於是,漸漸的忘記了目的本身,情不自禁的在這個世界裏流連忘返。  這個人我想從一次戰役講起。

按照現代的習慣,我盡量把它表達得符合現代文字的表意習慣一些,理想年代隻寫過都市YY,沒寫過軍事架空,也許不是那麼回事,或者令各位書友兄弟看得發笑,但也無所謂,到底我既不是弄曆史學的也不是弄軍事學的。

公元1626年正月(明天啟六年、後金天命十一年),後金帝國與大明帝國在中國大陸遼東地區發生了一次戰役,關於這場曠日持久的戰爭,之前的戰役就不多說了,因為與這個人關係不大。這次戰役由後金帝國發動,曆史上的名號叫“寧遠之戰”。

戰鬥序列。

後金帝國:

主將:後金天命汗、後金帝國武裝部隊最高統帥愛新覺羅。努爾哈赤。

部隊:後金帝國二十四旗(滿蒙漢)、後勤補給輜重部隊(或稱奴隸工兵),一線戰鬥人員約6~7萬,號稱13萬(又說20萬)。是一支久曆戰爭、戰鬥經驗豐富、士氣高漲、以騎兵為主力的軍隊。

技術兵器:機械投擲燃燒彈(也投擲大石頭)、“鐵頭子”(全盔甲攻城重步兵)、重型遠程弩、“鐵裹車”(攻城車,一種步兵掩護兵器)、雲梯等。

戰略意圖:以明軍後撤、放棄多處據點、寧遠孤立之時予以攻占,取得此一重要戰略要地,建立後期戰役的後勤補給基地及進攻長城、山海關之橋頭堡。

大明帝國:

主將:大明帝國遼東經略、大明帝國東北軍區司令官高第。實際指揮官、真正的主將:大明帝國參將軍、大明帝國寧遠衛戍司令官袁崇煥將軍。

部隊:名義上:大明帝國遼東軍(雖然高第司令官是死也不會派兵出來的,但不排除意外,比如天啟皇帝陛下做木工活時被雷劈得清醒了或者魏忠賢九千歲閣下晚上忽發怪夢或天生瑞祥下死命令增援。)。實際上:大明帝國寧遠衛戍部隊、協防民兵、城市居民,一線戰鬥人員約1萬2~4千人。是一支缺額嚴重、缺乏訓練,兵器不足、士氣低落接近崩潰、完全沒有野戰能力的部隊,幾乎完全為步兵,騎兵無(史書上是這麼說的、不是我個人編造,一等一的菜鳥部隊,個人估計實力接近晚清時期的八旗“勁旅”,嗬嗬,說笑了,實際上明朝的邊軍多少還是能來幾下的,隻是和努爾哈赤的部隊比,那就慘不忍睹了,直接影響了後人對它的評價。)。

技術兵器:荷蘭造火炮十一門、機械投擲器、“萬人敵”(主要成分為棉絮、蘆葦、土造火yao的燃燒彈)、重型守城弩。

戰略意圖。

後金帝國:以明軍後撤、放棄多處據點、寧遠孤立之時予以攻占,取得此一重要戰略要地,建立後期戰役的後勤補給基地及進攻長城、山海關之橋頭堡。

大明帝國:堅守待援(實際上就是毫無希望的死守)。

戰場形勢:後金帝國完全掌握戰場主動權。

戰鬥過程就不說了,大家都應該知道,袁將軍幹掉了努爾哈赤——我是這麼認為的,雖然學者們對努爾哈赤是不是重傷而死有爭議,但我個人認為不管他有沒有被重傷,袁將軍都是是令他死命的重要原因。

國外的學者研究中國曆史,把兩個少數民族領袖的地位拉得很高,一位是蒙古族的鐵木真,一位就是努爾哈赤,他們說,這兩位“野蠻人的領袖”具有很高的政治才能,同時自己也是無敵的軍事統帥——這一點,相信是沒有人能夠懷疑的。

努爾哈赤以十三副鎧甲起兵,轉戰一生,多次以少勝多,曆史上有詳細記載的重要戰役就有十二場,從一個牧民成為皇帝,他的政治才能有目共睹,天才般的八旗創意,對女真各部落的政治壓服與籠絡,與大明帝國欺詐的政治鬥爭(偽裝投靠到公開軍事對抗)、與蒙古的外交手腕等等,他奠基的帝國後來成為了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之一。

順便提一下,他的武功應該很高超,因為他起兵時候的組織類似於馬賊團夥,這樣的組織,個人的威望、領袖的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騎術、格鬥技巧、弓箭或馬刀等輕武器使用能力之上的。實際上他早期也是多次親身衝殺在第一線,並且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其實他也是一位類似YY小說主人公的人物,隻是個人覺得無法共鳴、無法投入、無法替代而已,因為理想年代是漢族人,不是滿族人。他也是一位令人敬佩的英雄,雖然他失敗了我很高興,他死了我很愉悅。

他宿命般的對手、中華民族的超級英雄、本文的主角袁崇煥將軍又如何呢?

將軍是一位書生,一位書法造詣深厚、八股文寫得花團錦簇的進士,他的強項在一般人看來應該是站在某個府邸的後花園裏,對著假山假水,指著星星月亮,寫寫詩、填填詞,或者興致大發的時候鋪開宣紙,畫上一副傳統的水墨國畫,更為高雅一點的想,他應該還會找個年紀很大、頭發白白眉毛白白的高僧手談幾局,然後說幾句大多數人不懂其實自己也不是很懂的禪語,或者燃一壺什麼什麼的香,對著兔子蜈蚣小鳥鬆鶴什麼的彈彈古箏等等。

中國曆史上流行儒將,他肯定也這麼想過,不過他是廣東人——三國迷們想起了周愉、陸遜沒有?!可惜的是,他一生都沒有機會在水裏燒船或者在林子裏放火,他打仗的地方大家都不坐船而流行騎馬,他無可奈何的沒有機會發揚儒將傳統的計謀強項,他幾乎在所有的戰鬥中都是刀對刀、火拚火、血肉拚血肉的硬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