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穿越戈壁,去年方烈還徒步從北極北緯89度走到北緯90度,行程二十餘公裏。不斷挑戰自我極限,已然成為方烈在旅行和投資上的習慣。
穿越戈壁給方烈最大的體悟就是,做投資不僅要選對方向,更要學會忍受孤獨。
7年裏一買一賣賺90倍
1971年出生的方烈,看起來隻有三十出頭,這位幹什麼事情都有股執著勁的四川瀘州人,畢業於四川大學經濟係。1995年24歲時,方烈開了一個深交所的股票交易賬戶,1996年又開了一個上交所的股票交易賬戶。起初,方烈也迷戀上了技術分析。但他後來慢慢發現,通過技術分析在A股998點的時候買入,6124點賣出,然後再在1664點買入,看起來確實是十分美好的事情,但這無異於一個美麗的童話。
“我在股市這個食物鏈中到底處於什麼環節?”方烈在實戰中不斷地苦苦思索這個問題。多年下來,方烈的答案是:嚴格遵守價值投資的原則、精選個股,傾向於長期投資和集中投資。
方烈喜歡業績處於拐點、市場爭議較大的上市公司。往往這個時候,上市公司的股價處於底部區域(阿笨注:這一點我們有著共同的偏好)。此外,對於眾多券商研究員感興趣的公司,方烈一般不會“感冒”(阿笨注:這一點當成反向指標就好了)。
方烈認為,投資是場馬拉鬆,不僅要拚體能,還要學會分配體能。在長跑中奪冠的人,並非一定就是時時跑在前麵的人。在投資上,體能分配就是投資理念、投資技巧。
與很多職業投資者的經曆有所不同的是,方烈有著很長時間的實體經濟工作經驗。他做過車間生產管理、產品出廠定價、營銷管理、國際貿易等崗位,也有過多年上市公司財務工作的經曆。正因為如此,方烈對於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心態比很多職業投資人更全麵和深刻一些。而當打通產業資本和金融資本的“任督二脈”後,方烈對股市中的很多現象,都更容易理解。
盡管在投資的道路上一路走來,方烈也走過不少彎路,有過許多次失誤,但這些失誤也成為他在投資上不斷成熟的“催化劑”。方烈最經典的投資案例,莫過於7年的時間裏一買一賣,一筆投資翻了90倍左右。
在經過多次調研和財務分析後,方烈於2003年12月買入張裕B,成本價在7元左右,此後,方烈一直持有,不為大盤漲跌所動,2009年4月,方烈賣出了一部分張裕B,獲利高達9倍。隨後,方烈又買入古井貢B,直到去年才賣掉,又賺了10倍左右。如此簡單的一買一賣間,方烈的這筆投資翻了整整90倍!簡簡單單的一買一賣和一組數字的對比,背後卻是方烈多年以來持之以恒的研究。“一個人的精力十分有限,我隻買自己能夠看得懂的股票,然後進行相對長期的集中持股。”方烈如是解釋他投資成功的秘訣。
擇股兩大招:財報分析+草根調研
因為有在企業多年的財務工作經曆,方烈在選擇投資標的時,首先就是從上市公司的財務報表開始。股神巴菲特看財務報表時就像看花花公子雜誌一樣,在別人眼中枯燥無味的數字,巴菲特卻能看得津津有味。方烈最深的體會是,上市公司的財報既能看出投資機會,也能看出很多風險點。
2009年,方烈在買入伊利股份之前,專門花了半個月的時間,研究2005年至2009年伊利股份和同類型公司共計18份中報、季報和年報,總共四五千頁的數據看下來,方烈觀察到,當時乳業受到三聚氰胺事件的影響後正處於恢複期,伊利股份的毛利率很高,但淨利潤率隻有1.5%,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間。後來伊利股份的走勢證明,方烈的判斷是完全正確的。方烈認為,盡管和上市公司的高管接觸非常重要,但短短一兩個小時的溝通,對上市公司高管的整體素質不可能了解得一清二楚,何況人本來就是多元化的,一個人不能簡單地用“好”和“壞”來予以評價,因此,方烈長期以來養成了草根調研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