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談曾國藩(1 / 1)

漫談曾國藩

曆史興衰浮沉,自有其存在定理,關於曾國藩這個曆史人物後人也是褒貶不一,有的人說,曾國藩是個集儒家正統文化的先進者,也有的人說,曾國藩迂腐至極,賣命於封建清王朝,最終不得而終。

當然,在我看來每個人都有其價值觀體係,但曾國藩這個人物,他終究已經成為曆史,所以我們現在的口舍之爭,在一定程度上隻是僅憑著那殘留的曆史史實的主觀臆測,所以關於對曾國藩的評價無所謂對錯。

我們知道曾國藩出身於湖南長沙湘鄉縣,一個普通的耕讀家庭,生活較為寬裕,而且曾國藩自幼天資聰慧,勤奮好學,十四歲已經能背誦《五經》讀《周禮》,然而有人說,曾國藩天生愚鈍。相傳,一天晚上,賊光顧了曾國藩家,準備行竊,恰值曾國藩在背書,賊也安靜的等待,待他入睡後行事,誰知曾國藩重複一遍又一遍,就是背不過,賊實在不耐煩了,就破門而入,指著曾國藩大罵,罵完後,應聲背出了那篇文章,揚長而去。當然,現在看來,曾國藩的兩次會試不中,在一定程度上也證明了這個事實。但是,無論曾國藩是天生聰穎還是還是後天刻苦,我想,這並不是關鍵問題,關鍵的是當時他給那個封建王朝統治下的國家帶來的影響。

兩次會試不中後,曾國藩終於在虛歲二十八,(即道光十八年)中了進同進士,接下來後,仕途可謂是一片光明,他不僅十年七遷,官居二品,而且據史實記載,曾國藩為官清廉,可謂一貧如洗,他的母親病逝時,他還無錢安葬,幸虧朝廷憐憫曾國藩,賜銀給曾國藩料理後事。這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一個問題,曾國藩確實是個徹徹底底的清官。在曾國藩死後,他所有的俸祿加起來就一千多兩白銀,在當時看來,跟一個朝廷大員簡直掛不上溝,甚至連一個地方小吏,都起碼有千百萬兩,可以說曾國藩確確實實在為官方麵,盡到了極致。而且是無回報的奉獻自我,完全恪守了“修身,律己”這一準則,連毛澤東都對曾國藩佩服有加。

至於曾國藩給曆史留下最精彩的一筆莫過於他鎮壓了太平天國,在當時,清政王朝可以說已經相當腐敗,盡管清政府從全國各地調八旗,綠營,官兵來對付太平軍,但結果是莫衷一是,吃敗仗是家常便飯,可以說當時沒有曾國藩組建湘軍與之抵抗,那麼所謂的清王朝覆滅之日也許就會提前幾百年。但從另一方麵來講,如果太平天國勝利,那麼它給百姓的所謂的“君權神授”思想將會更加嚴重,這樣的話,我們的國家就不止倒退幾百年啦,可能最終要比清王朝帶給百姓的痛苦百倍還多,甚至千倍。當然,也有人這樣勸過曾國藩,何不自立門戶,以當時曾國藩在百姓中的地位,這完全有可能,甚至可以說可能性相當大。但是曾國藩果斷拋棄這個想法。在他看來,臣不可不忠,他是個恪守“三綱五常”的人,可以說這些傳統的封建思想已根深蒂固。現在看來,我們稱之為封建,但在那個封建思想盛行的年代,這種想法可以說超越了傳統的儒家思想,簡直就是一種挑戰。從這方麵來講,曾國藩的行為舉止是可以理解的,時代不同,所以我們主觀-的想法也失去了應有意義。

然而在鎮壓太平天國期間,曾國藩的處事方式可以說有點過於殘暴,他的所謂強壓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打擊了太平天國的囂張氣焰,但其即時訊供,即時正法,過於草率,而且後來在辦理“天津教案”時的息事寧人行為也給百姓帶來了嚴重的不滿情緒,導致曾國藩的聲譽,大受影響。引起全國朝野的唾罵,甚至連他在湖南會館誇耀其功名的匾額也被焚毀,最終可以說抑鬱而終。

曆史終究隻是曆史,我們了解到的隻是蒼白的文字,它寫不出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曾國藩秉承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他讓百姓免於水生火熱,它一直勤勤懇懇,無私奉獻。雖然他也給我們留下遺憾的一麵,但曆史是個明鏡,總會有缺憾,至於世人怎樣評價已是世人觀。在我看來,他隻是做了自己該做的,但卻沒有想到做自己不該做的。可以說,他的思想很進步,也可以說他的思想很迂腐。至少現在我們生活的時代不同,所以用那個時代看問題,也許就沒有那麼多對錯,隻有該於不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