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需要讀書來沉澱(1 / 1)

青春需要讀書來沉澱

——讀林有祥老師《課堂的天空》有感

在歲月的曆史長河中,有一首歌永久不衰地吟唱,古人稱之為讀書。浩瀚中華,上下五千年間曾有多少文人墨客為之詠歎,可見讀書讀出的不僅是曆史的精華,更是時代的進步。——題記

我很有幸拜讀了林有祥老師的《課堂的天空》一文,內容很質樸,但卻讓人很感動,言語間無不透露出一種濃厚的讀書氛圍,一種謙虛、高尚的師德風範。可惜,我卻未曾有幸聆聽老師上課風采。不過,讀完此文卻已是精神飽滿,信心倍增呢。

記得列夫托爾斯泰曾說過一句話:“理想的書籍是智慧的鑰匙。”可見,讀書、讀有理想的書是我們成長的關鍵。古人有雲:“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讀書貴在堅持不懈,貴在奮鬥不止。在《課堂的天空》一文中,林有祥老師給我們深刻介紹了讀書的意義,它不是停留在所謂的物質生活階段,它給予我們更多的是一種精神層麵上的享受,而這種享受卻是一種超脫於社會與自然層麵上的更高追求。

那麼像我們這些揮灑著青春激情的大學生們,該以一種怎樣的心態去麵對大學學習生活呢?

美國著名人士洪堡曾說過:“大學的一個獨特特征是它們把科學和學問設想為處理最終無窮無盡的任務……教室不是為學生們而在;教師和學生都有正當的理由探究知識。”大學是我們追求人生目標,不斷提高自我,超越自我的地方。而學習是我們提高自我,超越自我的基礎。《課堂的天空》一文中曾這樣講道:“大學的講壇是神聖而美好的,它傳播知識,張揚道德,呼喚美並塑造高大人格。”然而在這短暫的大學課堂裏,我們的青春要如何得到升華與沉澱呢?也許在這短暫的幾十分鍾裏,有的人了解了人生,有的人卻迷失了方向……

俗話說:“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那麼課堂上的幾十分鍾內,我們是否做到了所謂的心到、眼到、口到呢。也許我們嚐試過如此,然而卻漸漸地被課堂外的一些東西所取代。也許,在玩手機的幾分鍾裏,我們做到了“眼到”,“心到”;也許,在打瞌睡的那幾分鍾裏,我們做到了“心到,眼到,口到”的完美收光。就這樣,在時間的洪荒裏,我們把那僅有的時光割裂的滿目瘡痍。最終,成了所謂的“病入膏肓”,然而時光的腳步卻未曾停歇。

“海闊憑魚躍,天高任鳥飛”這是《課堂的天空》的結尾部分,林有祥老師深刻地展示了大學課堂的美好。在大學的四年時光裏,我們擁有的是那匆匆歲月,但卻是最珍貴的。記得剛進入大學前,老師曾對我們說過:“大學是個很美的地方”後來,在聽了鄭建龍校長的那一堂致全校新生的課,我就漸漸意識到,大學的美在於理想的豐滿,而理想的豐滿在於我們的追求。而這些的關鍵因素就是需要我們擁有一顆不滅的書心,不滅的進取心。無疑課堂是我們的陣營,是我們施展才華的場所。

“黑發不知勤學早,白發方悔讀書遲”課堂的天空是美好的,所以請珍惜這份美好。我相信:青春需要讀書來沉澱,而在大學的日子裏,我們缺少的並不是時間,而是缺少一種珍惜的觀念。

放下所謂的包袱,拾掇智慧的行囊,這個課堂依然是屬於我們的。因為“博學、力行、守正、拓新”將是我們揚帆起航的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