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項重要的公益事業和基礎產業,在不斷為社會提供各種產業所需原材料的同時,也在調節氣候、涵養水源、防風固沙等環境保護方麵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林業也是一項風險性很強的產業,森林資源經常會遭受到自然災害的侵害,如風、雨、雪、冰凍及森林病蟲害等,這些風險的存在極大地影響了林業生產的連續性和穩定性。我國是一個少林國家,然而每年發生的各種災害卻在不斷地蠶食著原本就缺乏的森林資源。2008年的雨雪冰凍災害涉及全國的19個省直轄市、自治區。據國家林業局的統計,森林受災麵積達到0.23×108公頃,占全國森林總麵積的1/10,受災人口2959萬人,直接經濟損失達到1014億元。由於損失慘重,許多林農難以恢複林業生產,不僅現實生活遇到困難,未來幾年的收入也將受到嚴重影響,正所謂“一年遭災,三年貧困”。

林業生產的高風險迫切需要有效的風險轉移方法為其提供持續的保障。要預防災害的發生以及由此而產生的損失就需要采取多種的經濟措施給予彌補,因此,如何加強風險管理,尤其是開展森林保險事業,在林業上顯得極為重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完善以及林業產權製度改革的不斷深入,森林保險越來越受到相關政府部門和廣大林農的重視。在林權製度改革先行省,如福建、江西等地,已推行了由地方財政補貼保險金的辦法,由保險公司為廣大林農提供森林保險。但相反的是廣大林農參與森林保險的積極性不高,這表明森林保險製度還不夠成熟,需要進一步的加強和完善。

森林保險作為重要的林業風險保障機製,有利於改善森林資源管護的薄弱現狀,增強林業抵禦災害的能力,解除林業發展的後顧之憂;有利於林業生產經營者在災後迅速恢複生產、促進林業持續經營和穩定發展;有利於減少林業投資、融資的風險,改善林業投資、融資環境,保障林業投資、融資改革;有利於保險業拓寬服務領域,優化區域和業務結構,培育新的業務增長點,做大、做強保險業。森林保險的實施和開展是完善林權製度改革配套中金融改革的重要內容,也是中央完善農村金融服務機製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發展森林保險在完善森林災害防救體係、有效保護森林資源和維護國家生態安全方麵具有重大的實際意義,同時對於林業的發展、林農的增收也具有現實意義。

本書將以科學發展觀作為整個研究的指導思想,提出在我國建立政策性森林保險製度的具體思路和相關對策。遵循理論聯係實際、繼承與創新相結合的原則,按照“是什麼”“為什麼”“怎麼做”的邏輯思路,圍繞新形勢下我國開辦森林保險的重要意義、我國森林保險發展的淵源及現狀、分析目前我國森林保險業實踐中存在的問題及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在借鑒國外政策性森林保險和國內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經驗基礎上,最終提出加強和改進我國政策性森林保險建設的方法與策略共五個方麵來展開論述。主要沿著三條研究路線進行,通過縱橫交錯、比較分析,以理論為依據指導實踐,分析森林保險的特性及其與林業經濟發展間的辯證關係,通過改革和完善我國森林保險製度,促進林業產業更快、更好地發展;在評析我國森林保險製度曆史沿革和比較國外森林保險開展情況的基礎上,探索當前的政策性森林保險試點模式;立足問題談對策出路,在深入剖析我國現有森林保險製度存在問題的基礎上,有的放矢地提出改革方向和具體對策。

在研究過程中,根據需要,采用了:

(1)辯證分析法。在對國內外森林保險發展概況進行比較分析的過程中,對於不同國家所采取的發展措施進行辨證的分析,需要找出可供借鑒的地方。

(2)實證與案例分析法。這是西方經濟學界比較公認的研究方法,也可以稱之為成熟的研究範式。通過對成功森林保險試點地區案例的分析,可以對我國政策性森林保險的發展思路來加以具體佐證。

(3)問卷調查法。分析我國森林保險市場的供需狀況,溯源導致我國森林保險發展滯後的深層次原因。

(4)歸納與邏輯演繹法。首先是歸納法的運用,要從其他地區的發展經驗中總結出一般的發展規律。其次是演繹法,使研究具有較強的理論解釋力和精確性,同時又能經得起實際資料的檢驗和實踐發展的參考。

本書雖然就政策性森林保險在我國的發展問題做了一些考察和論證,也為具體的發展措施提出了一些對策建議,這些論證的思路、結論和政策建議對正在試點的我國政策性森林保險的發展完善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當然,研究還是初步的、粗淺的,也還有不少有爭議的地方,亟待今後進一步深入。

作者

2011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