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分關注“狀元”也是一種“不務實”
一見
作者:李桂平
教育,應該把主要力量用在大多數普普通通的學生身上,因為這才是將來社會的中堅,構成國民素質的主體。
高考是曆年暑期前後最熱的話題。從考前的各類專家支招,到考試期間的各部門保駕護航,再到考後對作文的吐槽,方方麵麵,無不在彰顯“國考”的巨大影響力。6月底,伴隨著成績的公布,各地高考狀元的新鮮出爐讓關於高考的話題達到了沸點。
雖沒有身騎高頭大馬的威武,也沒有披紅掛彩遊街的榮耀,但不論是區縣的狀元,還是地市的狀元,各省的狀元,還是在第一時間成為媒體追逐的焦點,借助當下迅捷快速和覆蓋麵超廣的宣傳渠道成為一段時期內人們津津樂道的明星級人物。
“狀元”一詞,來自古代的科舉。但封建社會的考試幾年才一次,殿試的一甲第一名才可稱“狀元”,是貨真價實的“國中一人”。高考的狀元顯然數量要多得多,成色也低得多。出於宣傳的需要,隻要是一定範圍內的第一名都叫“狀元”,而且還要再細分為“文科狀元”和“理科狀元”。
再一個明顯的不同就是,古代的狀元是學習的終點,獲得功名後馬上就業,而且起點還很高,仕途遠大,可以說是真正的“一考定終身”。唐代的孟郊考上個普通的進士都興奮莫名,“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更何況是一個狀元呢。由此可見,古代狀元的含金量確實高。高考狀元其實隻意味著以相對高一些的分數結束了高中的學業,並且有了選擇高質量大學的資格,充其量隻是另一段學習生涯的開始,還是一個起點。從數量上來看也不具備稀缺性,過度的宣傳隻是學校追求廣告效應,借以吸引眼球、搶奪生源的需要。
盡管不是第一次,但以河北衡水中學為代表的一些“超級中學”曬的高考成績單還是再一次刺痛了教育的神經:該校不僅包攬了河北省文理科狀元,文科前十名該校考生占了9名,理科前十名該校占6名;17人進入河北省文科前20名,10人進入河北省理科前20名。而奪取河北省文理科高考狀元,對衡中已不稀奇。四年來,這已是該校第三次奪得省文理科高考狀元的桂冠了……
看著這些數據,再看看學校的“無縫隙管理”,連“發呆”都要扣分的量化考評辦法,從早上5點多到晚上10點多的具體到“每一分鍾”的學習模式,再想想它們像黑洞一樣挖掘其他地區優秀生源的做法,作為教育中人,對於這樣的“高考兵工廠”,筆者感受到的不是驚喜,而是恐懼。
因為,在這些轟轟烈烈的宣傳背後,還有其他相反的報道,比如高考結束後學生把書撕得像碎片一樣滿天飛揚,比如河南那起讓人震驚的替考案件,比如今年合肥某考生因電話查分後成績不理想從27樓墜落身亡……
高考製度本身沒有錯,但對高考狀元、重點名校的過分關注其實是對當下高喊教育均衡的一種諷刺。我們花那麼大的氣力培養出能考上北大、清華的學生,然後,以這些學校為代表的名校又把他們輸送到美英等發達國家去,許多之後再也杳無音訊。而能留在本地甚至身邊的學生卻受不到那麼多的關注,長此以往,會怎樣呢?這正是目前學校考評製度和教育行為的“不務實”之處。教育,應該把主要力量用在大多數普普通通的學生身上,因為這才是將來社會的中堅,構成國民素質的主體。
誠然,教育公平需要一個過程,對優質教育資源的追求也是目前廣大家長的一種正常心理,但不管是地區,還是學校和媒體,都需要在每年的高考前後,多一些冷靜,避免浮躁,不要在看上去很美的高考狀元上過分渲染,而忽視了對教育改革本身的理性思考。
責任編輯 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