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者虧損後,往往會找各種理由來作為自己投資錯誤的借口,用來掩飾自己的錯誤,而下次又多半會犯同樣的錯誤。投資失誤是很正常的,關鍵是要從每一次失敗中總結教訓,經驗和曆練就是從每一次失敗後的總結中得來的。
三、學會控製情緒
控製情緒是平素生活中的一門學問,其在投資過程中尤為重要。失敗總是圍繞著為情緒所控製的人。為情緒所控製的人所作所為已經超出理性的範圍,而投資是一項需要高度理性和自製力的職業,微小的不理性都可能遭遇大幅的虧損。所以,學會控製情緒,不但對個人身心有益,也對個人投資理財有幫助。
市場上不但普通的中小投資者容易為情緒所困,即便是管理著龐大資金的機構管理者,也不能完全擺脫情緒的困擾。人類最初的生存模式是“抱團取暖、集體行動”,在投資市場上也就體現出投資大眾的這一本性,即從眾心理。跟隨大家在一起才是安全的,但是在股市中這是致命的情緒缺陷。投資者可能聽說過大熊市裏很多基金經常出現一隻股票裏抱團取暖的現象,其結果卻是抱團虧損。
在股票運作中,每一個價位的變化都代表著一種情緒的變化:上漲則喜悅、下跌則沮喪……。大牛市群情激昂,是大眾盲目樂觀情緒的產物;大熊市人際寥落,是大眾極度悲觀情緒的表現。
在市場上漲中,很多投資者可能都有那種剛剛買入一隻股票,便忽然有種自己剛才的買入行為是錯的之類情緒或者感覺。原因就在於自己剛才的買入行為隻不過是為了追求“和買過股票的人在一起是安全的”心理安撫。在市場下跌期間,暴跌的過程迫使投資者非理性殺跌,以便滿足“賣空股票是安全”的心理誤區。
控製情緒或者說淡化情緒對投資行為的影響是每個投資者必須麵對的難題,而能有效解決這一難題的,隻能是投資者自己。
四、製訂好投資計劃
投資者在入市之前,應該製訂一份符合自己具體情況的投資計劃,大致內容包括以下五個方麵。
第一,投資者擁有來源可靠而合法的資金,是製訂投資計劃的前提。投資者的抗風險能力也就是對投資收益的依賴程度。如果對投資收益的依賴程度很大,就應該選擇債券、基金等相對穩定的投資項目。如果對投資收益的依賴較小,則可以選擇收益可能較大但風險程度也高的股票進行投資。
第二,投資者應該對投入資金及獲取收益有大概的預期時間,這個預期時間和收益與自身的綜合能力,應該有個合理的對比關係。
第三,投資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有時比資金的多寡更重要。思維敏捷、決斷能力強的人可選擇以短線操作為主,長期為輔;反之,則應以穩健投資為主。
第四,投資者可定時記錄一段時間以來的投資過程。對其中的過失和成功進行總結,並長期堅持,是一個不錯的提高自身投資水準的辦法。
第五,買入和賣出前都有一份執行計劃書,內容包括:買入和賣出理由、預測的價位和時間、該股票的優劣點、意外情況的止損或止贏方案。